成都生物所博士生培养方案.doc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保证并不断提高我所研究生培养质量,按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院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所实际,制定本 方案。 一、培养目标 成都生物所致力于生物资源的发掘与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 保育与治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 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并在生物 学相关领域,为生物制药、农业与食品、生物能源、生态保护与 林业、环境保护等行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等培养高级 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树立 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 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在相关科学等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 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 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一般为英语)。能熟练阅 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并具有良好的外语 听说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四)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1 二、培养类型及学习年限 (一)培养类型 博士研究生按照招考方式分为公开招考和硕博连读 2 种类型。 (二)学习年限 1. 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基本学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公开招 考博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最长年限(含休学)不 得超过 6 年; 2. 在第三学期(每年 3 月)经转博考核、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其基本学习年限一般为 5 年(含硕士阶段), 最长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 8 年。 三、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我所植物学、动物学、药物化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专业博士 研究生的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如下: 学科专业 植物学 071001 动物学 071002 环境科学 083001 2 研究方向 1. 植物细胞与分子遗传学 2. 植物资源生物学 3. 作物遗传育种学 4.森林生态学 5.高山生态学 6.生理生态学 7.植物多样性保护 8.恢复生态学 9.植物系统学 1.脊椎动物保护生物学及生态学 2.两栖爬行动物系统演化及动物地理学 3. 两栖爬行动物细胞与分子进化 4. 动物感知神经生物学 1.环境生物工程 2.环境保护与环境规划 3.应用微生物学 4.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 5.环境微生物学 药物化学 100701 6.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 1. 药物合成 2.药物分析 3. 天然药物化学 四、培养方式 (一)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并结合科研工 作进行课程学习(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以提高理论水平和独 立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小组集体 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和导师小组负责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科研 工作,关心研究生政治思想品德,并在严谨治学、科研道德和团 结协作等方面予以严格要求;配合、协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做 好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 (三)博士研究生入学 3 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目标和要 求,结合本人特点和科研论文工作需要,指导博士研究生制定培 养计划,对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科目和学 分、学位论文选题的可能范围、达到目标以及时间安排做出明确 规定。导师应按培养计划做好培养工作。 培养计划是指导和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依据,是对博士研究生进 行毕业及学位授予的审查依据。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应在其入学 3 个月内,报研究生部审核 备案。 五、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一)博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由课程学习学分和 必修环节学分两部分组成,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生必须获得 所需学分。 3 (二)博士研究生修读的课程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等。 1. 学位课是为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必 须学习的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两类。 2. 非学位课是为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或加深某 方面知识而开设的课程。 3. 招考博士研究生修读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 7 分,包括政治 理论课程和外国语类课程等二门公共学位课 3 学分,二至三门专 业学位课 4 学分。 4.硕博连读研究生修读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 37 学分,其中 学位课学分 25 学分,具体要求如下: (1) 公共学位课 9 学分,包括政治理论课程二门和外国语类 课程二门。 (2) 专业学位课不低于 16 学分,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基 础课和专业课等。 5. 我所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 课程类型 公共学位课 动物学 专业学位课 植物学 专业学位课 4 课程名称 政治理论课 外国语类课 … 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原理 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研究 两栖纲无尾目分类学 动物生态学 行为生态学 高山生态学 雪被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 功能生态学 胁迫生态学 化学生态与地下生态 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 学分 1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备注 1. 博 士 生 和 硕 博连读生在 攻读博士学 位期间的学 分要求相同; 2. 由 研 究 生 部 根据课程设 置、 学时要求、 专家授课计 划等,要求每 生选择本领 域课程中 4 门 以上课程。 Formatted: Font color: Red 环境科学 专业学位课 药物化学 专业学位课 必修环节 植物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工程 细胞遗传学进展、 高级植物育种学 分子细胞生物学进展 植物基因工程 植物分子育种进展 植物资源生物学 植物系统学 生物信息学 发酵工程学原理及应用 生物催化基础与应用 微生物发酵产品开发策略及案例分析 环境生物工程导论 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与工程应用 生物质能源 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天然药物化学 有机结构分析 药物合成 糖化学 药物研发过程 化学生物学 药理学 开题报告 中期考核 学术报告及社会实践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3 六、必修环节及要求 (一)开题报告(1 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广泛调查研究、阅读文献资料、弄清主攻方向 的前沿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自行提出学位论文选题。选题 应尽可能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 博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半年(每年的 3 月)内,就选题的背 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方面,撰 写不少于 3000 字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交导师 5 和指导小组审查,并填写《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 表》。 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陈述 20 分钟,专家提问 10 分钟。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开题报告采取由导师指导小组或 各中心(室)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考核。开题报告考核小组由 5 名 以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研究人员组成,各组负责人为所学位评 定委员会委员。考核小组应就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报告的表述和报告写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 分,满分 100 分。 开题报告未获通过的博士研究生给予 1-2 周时间进行第二次 开题报告。 2 次开题报告考核未通过者,按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 管理规定》进行分流;硕博连读生两次不合格可转为硕士研究生 培养。 (二)中期考核(1 学分) 中期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 性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拟解决的途径、下一步工作计划及论 文预计完成时间等。研究生在撰写不少于 3000 字的《研究生学位 论文中期报告》,并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登记表》后, 方可进行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在入学后第四学期末(每年 8 月底前) 完成。由研究所统一组织,分各中心、室考核小组。中期考核小 组由 5--7 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研究人员组成,其中至少有 2 名 本外单位的专家。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 6 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者,准予继 续进行论文工作。 中期考核成绩满分为 100 分。中期考核通过者,可继续进行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未通过者须在半年内重新进行考核。第二次 考核仍未通过者,按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管理规定》作 退学处理。 除保密论文外,中期考核应公开进行。 (三)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3 学分) 为了促使研究生能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 动态,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每个博士研究生应在研究中心(室) 及以上层面做 2 次以上学术报告,参加在研究中心(室)及以上 层面的学术报告至少 10 次。 研究生完成科研课题过程中,还须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助研工 作,或参加所内外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学术报告和社 会实践的情况均应记录在《研究生学术报告及社会实践表》中, 申请答辩前由导师签字认可交研究生部备案,可取得 3 个学分。 七、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 研究所鼓励和提倡进行博士资格考核,但在这个环节不做统 一要求,由各中心、室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确定。 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是博士研究生(包括硕博连读生)正式 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学科综合型考核。博士研究生资 格考核重点考察其是否掌握了坚实和宽广的学科基础和专门知识; 是否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否具备进行创新性 研究工作的能力。 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由各中心(室)自行组织,并应在入学 7 后第二学期之前完成;硕博连读研究生应在转为博士研究生后第 一学期内完成。逾期未考核者,按不合格处理。 资格考核由各中心(室)负责人主持,成立考核委员会,应 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至少 5 名高级职称研究人员组成。导师可 以参加考核委员会。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口试,也可口、笔兼试。 资格考核前,导师应向考核委员会报告博士研究生的专业、 研究方向及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和科研任务。考核委员会根据 专业培养目标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拟定考核题目。 考核委员会应就考核内容所涉及的领域、研究生对这些领域 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出评语,按合格 和不合格两级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得到核试委员会三分之二以 上(不含三分之二)委员同意的,为合格;不合格的,可以补考 一次。补考仍不及格者,由导师提出转读硕士学位或予以退学的 建议,并经研究生部审查同意后,报主管所领导审批。 八、学位论文与科研成果要求 (一)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 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申请研 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 文,不得造假、不得抄袭、不得剽窃他人成果。博士研究生学位 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应少于 2 年。 (二)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撰写应符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撰写要求》 。 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的必要条件及程序按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学位授予实施细 则》执行。 (三)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 8 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技术知识,熟悉相关学科发展的现状 和趋势;具有独立从事探索性基础研究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 学位论文研究取得完整性或阶段性成果。 1. 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论文答辩并 申请学位授予: (1)以第一作者发表 1 篇及以上与学位论文工作内容一致的 SCI 研究论文(含已接收); (2)在本学科 SCI 一区收录期刊上、以共同第一作者或第二 作者发表 1 篇及以上与学位论文工作内容一致的研究论文(含已 接收)。 (3) 特殊学科方向的论文发表要求以及研究生参与的科研 项目对论文发表有特殊规定的,须经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认定。 (4) 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并排名前 5 名的科研成果奖励。 2. 未达到本条第 1 款规定的研究论文发表要求、但满足毕业 条件的,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在规 定期限内达到研究论文发表基本要求后,上报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 员会。 有关科研成果的具体要求,详见修订后的《中国科学院成都 生物所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九、附则 (一)本培养方案自 2010 年 9 月 1 起执行。 (二)本培养方案由研究生部负责解释。 (三)原《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博士生培养方案(试行)》(科 成生发人字〔2006〕17 号)同时废止。 9 附件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姓 名 专 业 研究方向 导 师 入学时间 毕业时间 注:培养计划表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填写,一式三份:研究生部、导师、硕士生本人各一份 填表时间: 10 年 月 日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业务水平简况 (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 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 姓名 专业及研究方向 单位及职务 签字 备注 11 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题目 作者 出版社或 刊物名称 出版年月或 卷期页码 计划完 成时间 16 论 文 工 作 计 划 论文 题目 论 文 开题报告 入学一年半以内(3 月) 中期考核 入学后第二学年 9 月底前 论文写作 由导师和研究生确定 论文审核 由导师和研究生确定 论文评阅 毕业年度 4 月 25 日之前 论文答辩 毕业年度 5 月 15 日-5 月 31 日(或之前) 计 划 论文开题报告时间及地点 论文中期报告时间及地点 论文答辩时间及地点 13 备 注 1.开题报告:由各中心(室)组织 5 位专家对相同专业的学生统一考核,或由导师 指导小组个别考核,并将《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和考核评分结果交由 各中心室学术秘书收齐备案。 2.中期考核:详见当年《中期考核实施方案》由所统一组织实施,研究生须填写 《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登记表》 。以各中心、室为单位。公布专家组和学生 名单;公布考核成绩。中期考核结束时将《开题报告》 、《中期考核表》以及考核 成绩评分表和排序结果交研究生部备案、存档。 3.集中答辩时间为每年 5 月中旬至月底以前结束。 《研究生学术报告及社会实践表》 (以上所有表及其相关内容可在所内网下载) 博士研究生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安排 (包括科研工作内容、目标、方式、措施和要求等,以及参加学术活动内容与要求): 14 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研究生部意见: 所主管领导审核意见: 附件 2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登记表 入 学 时 间: 专 业: 姓 名: 15 年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籍 贯 攻 读 学 位 攻 读 月 日填 身份证号 年 级 专 业 大学本科毕业学校和专业、时间 硕士入学时间 硕士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 硕士期间 发表论文 参加研究生院博士生招生统一考试(或相当水平英语考试)成绩 申请攻博时间 所在研究中心(室) 16 博士指导教师 思想品德、道德修养、业务水平、外语水平、科研能力、培养潜力: 硕 士 指 导 教 师 推 荐 意 见 课程完成情况 课程名称 学分 应修学分 实获学分 37 37 开题报告成绩: 成绩 学分排序 课程名称 平均成绩应得 学分 实际成绩 成绩 成绩排名 80 学术报告成绩: 社会实践成绩: 17 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及研究进展情况、结论。 考评小组对申请人外语水平、科研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的评价及是否同意转博: 考评组组长签名: 18 年 月 日 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意见: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所学位评定委员会意见(其结果纳入当年招生计划): (公章)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