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材料公示-减污降碳驱动的水—气—土管控关键技术与应用.pdf
拟申报四川省科技进步奖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减污降碳驱动的水—气—土管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 赵锐、张建强、赵希锦、张涵、张军科、何杨、唐家良、汪锐、陈佼、郑 雪峰 主要完成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锦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 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项目简介: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了成因复杂、类型多样、危害广泛的生态环境问 题,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减排压力突出。项目面向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减污降碳 为中心,围绕水—气—土要素管控,发展数据驱动的建模理论与定量方法,针对城镇污 水收集与处理能耗高、农村面源污染凸出、大气污染治理与减污降碳同源、减排与降碳 协同激励机制不足的现实问题,基于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在低耗污水收集处理一体化 技术、面源污染阻控技术、大气污染预警与减碳溯源、低碳消费与生产机制设计等方面 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形成了减污降碳协同的集成技术和管理方案,为推动生 态环境保护,助力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取得的主要创新和成效 如下: ① 提出了多属性决策引导排水管材选择与设计的量化方法,克服经验选材模式难 以量化材料环境影响的问题;研发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实现 规模化工程应用,能耗降低达 22.85%;发展了稳定同位素与多元统计耦合驱动农业面 源污染溯源与评价方法,构建了区域氮磷迁移转化协同预测模型,研发了阻控新兴污染 物的生物炭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② 通过典型污染物排放成分谱监测,构建了城市工业源(VOCs 和 PM2.5)高分辨 率网格化排放清单,融合全样及单颗粒研究方法,厘清了污染形成机制;发展了气溶胶 光学厚度 (AOD) 与 PM2.5 的相关关系, 构建了多因素协同的 PM2.5 空间分布预测模型, 解析了 PM2.5 空间分异特征;提出了基于地理探测耦合主成分分析的大气环境质量关键 影响因素识别方法,突破因素多重共线性导致分析失效的技术瓶颈,开发了基于该方法 的大气环境监测与管控系统。 ③ 从减排目标入手,提出了碳标识基准设计方法,明确了不同行业/部门的减排义 务;以碳排放、环境风险、运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构建了大数据驱动减排优化模型, 针对碳标识实施中利益关联主体间复杂的交互关系,以企业为中心,构建了均衡经济与 环境效益的企业—政府—公众的多阶段博弈模型,设计了利益主体博弈的低碳消费与生 产多向引导机制。 项目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 2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90 余篇(中科院一 区高水平论文 23 篇,ESI 前 1%高被引论文 4 篇,环境类中文权威期刊论文 12 篇)。相 关研究成果曾荣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商业联 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所形成的减污降碳集成技术与管理方案,已成功应用于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 达州市、广元市、河北省邯郸市等地的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在污水处理、大气污染监 测预警等领域大量推广和应用,近 3 年收入累计达 5.23 亿元,具有显著的环境、社会和 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