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18年度四川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doc

非常perfect21 页 124.5 KB 访问 782.97下载文档
2018年度四川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doc2018年度四川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doc2018年度四川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doc2018年度四川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doc2018年度四川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doc2018年度四川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doc
当前文档共21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18年度四川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doc

川科计〔2018〕19 号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发布 2018 年度四川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 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的通知 各市(州) 、扩权县(市)科技局,省级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根据《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部署,我省拟于“十 三五”期间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聚焦重大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开发一批创新产品,培养科技 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 在前期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和专家咨询论证的基础上,现 启动 2018 年度四川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课题)申报工作,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1― 一、申报方式 (一)本专项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课题形式组织 申报。 (二)申报单位应按照申报指南中的研究内容、考核指标、 相关说明、实施期限、申报方式等要求进行申报。申报单位必须 有能力组织专家团队完成该课题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三)本专项采取公开择优方式选择课题承担单位,鼓励产 学研联合申报,联合申报单位原则上不超过 3 家。 二、申报单位要求 (一)牵头申报单位应为四川省境内注册的企事业独立法人 单位,具有较强的科研和产业化能力、条件,运行管理规范。鼓 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申报单位应按照申报指南中的研究内容、考核指标、 相关说明、实施期限、申报方式等要求进行申报。同一课题须通 过单个推荐单位单一途径推荐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三)课题联合申报各方须签订联合申报协议,明确约定各 自所承担的任务、责任和经费等。 (四)申报课题匹配资金比例具体以指南要求为准,申报单 位需出具资金配套承诺书和自筹能力证明材料(企业牵头申报, 需提供企业申报时上月末企业财务报表、上月末银行对账单、银 行贷款授信证明之一),作为课题申报书附件材料网上申报时上 传。 ―2― (五)纳入省统计部门调查范围的规模以上企业,须提供已 报送的上年度《规模以上企业 R&D 经费支出统计调查表》(包 括企业研发项目情况 107-1 表、企业研发活动及相关情况 107-2 表)。 (六)示范项目要求与区县级以上的重点工程发展相结合, 须提供区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重点工程立项文件。 (七)申报课题应严格按上述申报要求提供附件材料,并提 供满足指南相关限制条件的附件材料和课题前期研究基础的附 件材料。所有申报课题附件材料均需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 统”上传,否则不予受理。 三、课题负责人要求 (一)课题实行课题负责人制。每个课题设 1 名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须具有本领域副高级(含)以上专业职称,或已获得 博士学位两年以上,能将主要精力用于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的研究 和组织协调工作。 (二)已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在执行期或到期未验收、验 收未通过的人员,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本重大科技专项专家咨 询委员会专家和指南编制专家不能申报本批课题。 (三)申报课题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课题负 责人。 四、经费支持方式 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3― 五、申报流程 2018 年度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实行网上申报。 (一)申报身份获取。 申报单位、课题负责人登录“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网 址:http://xmgl.scst.gov.cn/),根据《申报须知》进行身份注册和 实名认证,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课题申报。已注册过的单位和个 人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二)课题负责人填报。 登录“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凭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申报 系统,根据《指南》提出的具体申报方向,按照提示,在线填写 和上传附件、提交并导出打印《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课题) 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申报书模板错误或与网上申报书不 一致不予受理)。 (三)申报单位审核。 申报单位登录“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凭用户名和密码 登录“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在项目单位申报截止日前进行 课题申报的电子审核和网上提交。申报单位认真审核课题负责人 提交的在线打印的《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课题)可行性研 究报告(申报书)》纸质文本,确认与网上申报系统中的电子文档 一致,签署意见并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确认单位名称与公章一致, 将纸质《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申 报书)》一式 4 份报送至推荐单位(指各市(州)及扩权县(市) ―4― 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省级有关部门以及经科技厅核准推荐权限的 单位)。 (四)推荐单位汇总、审核、报送科技厅。 推荐单位进行申报课题的汇总、审核,出具推荐函。在网上 申报日期截止前完成网上电子审核和网上提交,并将课题申报推 荐函(盖章)和纸质《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课题)可行性 研究报告(申报书)》(一式 3 份,切勿使用合页夹装订)统一报 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项目申报单位单独报送不受理)。申报材 料不退还,请申报人和申报单位自行留档。 六、申报时限 (一)项目申报单位网上申报时间为:2018 年 7 月 12 日 —2018 年 8 月 16 日 24 时。 “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将在截 止时间自动关闭。 (二)项目申报单位将纸质《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课 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报送至推荐单位,截止时间:2018 年 8 月 20 日 18 时,逾期不予受理。 (三)推荐单位将推荐函和纸质申报书报送至科技厅,截止 时间:2018 年 8 月 23 日 18 时,逾期不予受理。 七、材料报送地点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学道街 39 号,四川省科技厅 506 室。 八、申报咨询及联系人 (一)指南和课题申报咨询。 ―5― 梁 刚 电话:028-86673709 聂富育 电话:028-86674945 (二)课题申报流程咨询。 杨丽平 电话:028-86663469、028-86717820 屈 电话:028-86671416 智 (三)技术支持热线。 唐 晓 电话:028-86726087 张 波 电话:028-85249950 附件:1.2018 年度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 南 2.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专家委员会名单 3.2018 年度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指南编 制专家名单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2018 年 7 月 12 日 ―6― 附件 1 2018 年度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 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总体要求:针对我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 系列攻坚战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制约生 态环境保护事业的瓶颈问题突破,以高校、科研院所和环保企业 为主力军,实施一批高水平的重大示范工程,为全力打造天更蓝、 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四川,为筑牢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障我省生态安全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实施周期:2018 年 9 月—2020 年 9 月 支持方式:采取前补助方式予以支持。 项目一、四川盆地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集成创新技术研 究与示范 总体任务及目标:针对四川盆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性大 气污染突出的问题,围绕灰霾防治科技需求,结合四川盆地城市 群污染现状、污染物排放特点、污染治理技术水平及产业现状和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重点突破盆地城市群大气污染管控体系, 研究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协同通技术。 课题 1 四川盆地大气污染多尺度气象条件协同关键技术 研究任务:探析在多尺度天气系统和局地气象条件下,成都 平原大气重污染形成和诊断分析技术,构建四川盆地精细化大气 ―7― 流场结构,探究其对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影响。研发雾霾和臭氧污 染潜势预报技术和大气污染多尺度气象条件协同关键技术,为四 川盆地大气污染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考核指标: (1)建立多尺度天气系统和局地气象条件对成都平原重污 染形成和维持的技术; (2)形成资料同化和诊断分析技术; (3)构建成都平原精细化大气流场结构模型; (4)研发雾霾和臭氧污染潜势预报技术和大气污染多尺度 气象条件协同关键技术; (5)提交相关技术报告 4 篇,申请国家专利不少于 8 项; (6)形成四川盆地大气污染防控建议报告。 有关说明:课题支持经费不超过 400 万元,要求科研院所或 高等院校牵头,项目需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工作,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实施周期两年。 项目二、典型大气污染源排放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总体任务及目标:针对我省大气污染以工业污染源为主,亟 需开展烟气净化达标改造和超低排放为目标,创新研发烟气脱硫 处理新工艺,开展相关技术应用示范。 课题 1 典型污染企业高效、低耗能脱硫技术应用示范 研究任务:针对传统脱硫除尘技术在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处 理过程中易产生气溶胶、石膏雨、尾气冒白烟、能耗过大等问题, ―8― 通过技术创新,在排放优于《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2011 等标准的基础上,实现高效能、低耗能脱硫除 尘技术 1 项、脱硫设备 1 套,并在典型企业开展试点示范。 考核指标: ( 1 ) 在 入 口 二 氧 化 硫 浓 度 > 6000mg/m3 、 粉 尘 浓 度 > 200mg/m3 的情况下,排放目标达到二氧化硫浓度为<20mg/m3、 尘浓度为<10mg/m3; (2)实现排烟“脱白”、无石膏雨; (3)能耗相对于传统喷淋法降低 20%以上; (6)形成典型污染企业高效、低耗能脱硫技术应用建议报 告。 有关说明:课题支持经费不超过 500 万元,自筹经费与申请 经费比例为 2:1。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实施周 期两年。 项目三、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总体任务及目标:针对我省沱江流域氮磷污染问题突出,缺 乏预防、控制、治理与修复的技术系统及综合整治方案等问题, 研究影响流域污染的涉磷企业磷污染综合防控技术、城镇污水厂 稳定达标技术、农村生产、生活污水高效低成本处理技术、沿线 面源污染阻控技术,并进行系统集成,研发流域污染综合性治理 技术体系及流域水环境精细化管理平台,实现沱江流域污染的有 效治理及水质长久保持。 ―9― 课题 1 涉磷企业磷污染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任务:针对涉磷企业总磷排放超标问题,研发含磷废水 预处理及稳定达标技术、磷化工企业工业园污水集中处理磷达标 技术、磷化工企业初期雨水收集及预处理技术、磷石膏资源化利 用及堆场磷防渗漏技术、循环水非磷配方药品替代技术、含磷废 水应急处理技术等。以沱江流域典型磷化工基地为研究对象,开 展磷污染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 (1)研发典型行业废水除磷材料1-2种,除磷成套技术1-2 项; (2)建设沱江流域涉磷企业磷污染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 范1个; (3)编写涉磷企业磷污染防控实用技术指南1套; (4)形成磷污染综合防控建议报告。 有关说明:课题支持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 比例不低于1:1。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示范必 须与区县级以上的重点工程发展相结合,需提供区县级以上政府 部门重点工程立项文件,实施周期两年。 课题 2 流域沿线面源污染阻控技术与流域精细化管理技 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任务:针对污染物随雨水(管网)、地表径流等流入水 体,造成污染物迁移转化等问题,研究地表水-地下水污染防治 ―10― 技术,开发物理隔离、截渗排污系统等辅助工程技术及隔离模型, 构建高效拦截系统;建立水环境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实现 流域可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 (1)突破 2-3 项流域及水体岸线污染阻控关键核心技术, 建立岸线污染阻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1 个; (2)编制流域分类型、分阶段的水污染综合治理与可持续 发展模式 1-2 套; (3)建立流域水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和 验证评估方法 1 套; (4)形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 1 套及流域水环境精 细化管理平台 1 个; (5)提出流域分类型、分阶段的水污染治理与生态改善及 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分类指导方案 1 套; (6)形成流域沿线面源污染阻控与管理建议报告。 有关说明:课题支持经费不超过 300 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 比例不低于 1:1。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示范必须与区县级 以上的重点工程实施相结合,需提供区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重点工 程立项文件,实施周期两年。 项目四、城市黑臭水体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总体任务与目标:针对我省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特点及现有各 类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底泥环保疏浚技术;筛选评价各 ―11― 种主要技术,进行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并进行综合集成,开发集 成以物化-生化为核心的泥、水原位协同修复治理技术和微生物、 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为核心的生境重构与调养技术;研究城市面 源污染生态河岸带拦截技术;最终形成适合四川污染特点并可供 复制的城区黑臭水体污染修复技术体系。 课题 1 城市黑臭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任务:针对黑臭水体底泥内源污染物复杂、处理成本高、 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开发适应四川特点的底泥除臭与资源化 利用环保疏浚成套技术;筛选评估现有各类技术,开发以原位修 复为核心的泥、水原位协同修复技术;研发具净化水质、景观改 善、生态重建多重目标的生态修复集成技术。 考核指标: (1)形成黑臭水体底泥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1项; (2)研发底泥及上覆水原位协同治理集成技术1套; (3)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黑臭水体治理工艺集成技术 或装备1-2套; (4)建设城市黑臭水体典型区域原位修复示范点1个; (5)申请发明专利4-6项; (6)形成城市黑臭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建议报告。 有关说明:课题支持经费不超过3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 比例不低于1:1。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示范必须与区县级 以上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重点工程相结合,需提供区县级以上政 ―12― 府部门重点工程立项文件,实施周期两年。 项目五、典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 总体任务及目标:针对我省耕地污染较为严重,成都平原工 业聚集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开展典型农田土壤 重金属含量监测与污染源解析,形成土壤污染源阻控技术;集成 中轻度污染农田主要种植模式安全利用技术研发,重度污染农田 替代种植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综合技 术集成与大田示范推广,为成都平原区农田重金属防控与农产品 安全生产提供辐射推广技术模式和应用支撑。 课题 1 成都平原工业聚集区农田重金属综合防治技术集 成与示范 研究任务:针对成都平原典型工业聚集区农田重金属污染现 状,开展大气沉降、肥料和灌溉水的重金属含量监测,明确工业 聚集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外源输入量及贡献;开发对土壤重金属具 有持续钝化作用的有机/无机钝化产品,明确其钝化效果、使用 规范与生产工艺;优化集成中轻度污染农田稻-麦、稻-菜、稻油种植模式安全利用技术,集成重度污染农田替代种植与资源化 利用技术;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实现成都平原区典型农田重金 属防控与农产品安全生产。 考核指标: (1)集成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1-2 套; (2)编制地方标准 1-2 项; ―13― (3)研发土壤重金属钝化材料与产品 2-3 个; (4)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1-2 件; (5)建立成都平原区典型农田土壤污染防控综合示范区, 农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6)形成成都平原工业聚集区农田重金属综合防治建议报 告。 有关说明:课题支持经费不超过 200 万元,自筹经费与申请 经费比例为 1:1,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示范必须与区县级 以上的土壤治理重点工程相结合,需提供区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重 点工程立项文件,实施周期两年。 项目六、四川省典型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 示范 总体任务及目标:针对攀西地区尾矿、页岩气开采区域污染 场地污染特征的修复技术,构建污染场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评 价体系,建立工业场地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及示范 工程。 课题 1 攀西地区尾矿污染场地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环境 风险管控综合示范 研究任务:探明尾矿重金属污染的途径及其生物有效性评价; 研制开发高效、环境友好、经济实用的重金属固化/稳定化修复 材料;构建尾矿污染场地安全利用评价方法;开发控源-绿色修 复-安全利用-风险管控“四位一体”的污染防治集成技术体系。 ―14― 考核指标: (1) 开发相关修复材料 1-3 种,完成 1 处示范工程建设; (2) 污染物削减:尾矿污染场地重金属浸出量削减 1/3, 浸出液重金属浓度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 (3)提交相关技术报告 1-2 份,发表论文不少于 2 篇,申 请国家专利不少于 2 项; (4)形成攀西地区尾矿污染场地修复与风险管控建议报告。 有关说明:课题支持经费不超过 400 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 比例不低于 2:1。要求攀西地区涉矿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实施周期两年。 课题 2 页岩气开采污染场地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 成示范 研究任务:研究页岩气开采场地有机污染时空特征与迁移规 律;研发针对页岩气开采过程安全、实用的原位或异位土壤修复 技术;研制能耗低、自动化的热处理技术修复设备;建立页岩气 开采修复关键技术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1)建立页岩气开采场地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体系 1 套, 完成 1 处示范工程建设。 (2)修复后的土壤污染物含量低于相关国家标准限值要求; (3)提交相关技术报告 1-2 本,发表论文不少于 2 篇,申 ―15― 请国家专利不少于 2 项; (4)形成页岩气开采污染场地污染治理建议报告。 有关说明:课题支持经费不超过 400 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 比例不低于 2:1。要求页岩气开发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实施周期两年。 项目七、川西生态屏障功能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 总体任务及目标:重点开展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提升、生物多 样性保护、大型工程建设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建 立生态屏障功能提升与修复县域水平的示范基地 2-3 个,构建生 态功能屏障建设可推广的核心技术 3-4 项,培养从事四川生态屏 障建设科技队伍,提升与修复川西生态屏障服务功能。 课题 1 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技术与示范 研究任务:针对四川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亚高山退化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提升等重大需求,研发退化灌丛促进正向 演替、低效次生林结构调整和水源涵养功能提升等关键技术,为 该区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考核指标: (1)研发退化灌丛正向演替、低效次生林水源涵养功能提 升等关键技术 1-2 项; (2)水源涵养功能提高 10%以上; (3)编制技术规程 1-2 项; (4)申请专利 1-2 项; ―16― (5)建立亚高山森林水源涵养提升示范基地 1 个,示范推 广面积 1000 亩以上; (6)形成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建议报告。 有关说明:课题支持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经费与申请 经费比例不低于1:1。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实施必须与区 县级以上的重大生态工程相结合,需提供区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重 点工程立项文件,实施周期两年。 课题 2 重大工程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构建与示范 研究任务:针对川西屏障区重大工程建设形成的受损生态系 统亟待生态修复的科技需求,研发受损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生态 恢复树种筛选和繁育等关键技术,研发生态修复工程材料,并建 立典型大型工程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区。 考核指标: (1)构建重大工程受损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技术 1-2 项; (2)水土流失降低 40%以上; (3)编制技术规程 1-2 项; (4)研发生态恢复物种筛选和繁育关键技术 2-3 项; (5)申请专利 2-3 项; (6)建立典型大型工程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区 1-2 个; (7)形成重大工程受损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建议报告。 有关说明:课题支持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经费与申请 经费比例不低于1:1。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实施必须与区 ―17― 县级以上的重大生态工程相结合,需提供区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重 点工程立项文件,实施周期两年。 课题 3 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育关键技术与示范 研究任务:针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科 技需求,研发大熊猫栖息地关键地段的人工林适应性群落构建关 键技术、外来入侵物种生态防控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珍稀/濒危 保护物种种群复壮等关键技术,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 考核指标: (1)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育关键技术 2-3 项; (2)林下生物多样性提高 10%以上; (3)申请专利 2-3 项; (4)建立生物多样性保育集中示范区 1-2 个,核心示范区 500 亩以上; (5)形成生物多样性保育建议报告。 有关说明:课题支持经费不超过 200 万元,自筹经费与申请 经费比例不低于 1:1。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必须在国家 大熊猫公园区实施,并与国家大熊猫公园建设生态工程相结合, 实施周期两年。 项目八、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 总体任务及目标:针对国家中心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和城市森 林公园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研发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空间优化技 术、城市低效生态防护林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技术、困难立地植 ―18― 被恢复物种筛选与复合群落配置关键技术、单层人工纯林向复层 林的森林质量提升改造与诱导技术,建立城市森林生态防护技术 2-3 项,建立示范基地 1 个,为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与示范样板。 课题 1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防护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 究 研究任务:针对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 重点研发城市森林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技术、困难立地植被恢复 物种筛选、森林公园复合群落配置等关键技术,形成城市森林生 态防护体系构建技术体系,为建立构建城市森林公园提供示范样 板。 考核指标: (1)构建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构建技术2-3项; (2)申请地标技术规程1-2个; (3)申报专利1-2项; (4)在龙泉山建立城市森林公园示范区,示范面积1000亩 以上; (5)形成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构建建议报告。 有关说明:课题支持经费不超过 600 万元,自筹经费与申请 经费比例不低于 1:1。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实施必须与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工程相结合,需提供区县级以上政府部 门重点工程立项文件,实施周期两年。 ―19― 附件 2 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 专家委员会名单 姓名 ―20― 职称/职务 研究领域 石 碧 四川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 水 崔 鹏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 都 山 地 灾 害 与 环 境 研 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 究所 土壤 邓良基 四川农业大学 教授 土壤 王清远 成都大学 教授/校长 材料科学 侯太平 四川大学 教授/副校长 植物保护 董发勤 西南科技大学 教授/校党委副书记 矿山地质 陈忠明 四川省气象局 研究员 气象 秦 蓁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 研究院 研究员/院长 资源 叶 宏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 研究院 研究员/院长 气 慕长龙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 院 研究员/副院长 生态 李 洪 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 资源化开发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研究员/主任 水 主任 成员 单位 附件 3 2018 年度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 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序号 姓名 单位名称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1 叶 宏 院长/研究员 总体负责 2 尹华强 主任/教授 大气 3 楚英豪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教授 大气 4 刘 国 成都理工大学 教授 水 5 邓 宇 副所长/研究员 水 6 李廷轩 四川农业大学 教授 土壤 7 徐 恒 四川大学 教授 土壤 8 刘 庆 副所长/研究员 生态 9 唐 亚 四川大学 教授 生态 10 慕长龙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研究员 生态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 院 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 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 所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2018 年 7 月 12 日印发 ―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