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济宁医学院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漏光的树26 页 242.545 KB 访问 8242.97下载文档
济宁医学院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济宁医学院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济宁医学院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济宁医学院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济宁医学院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济宁医学院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当前文档共26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济宁医学院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济宁医学院 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一条 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为基层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身心健康的应用型重 症医学专业高级人才。 二、总体要求 1.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 养和专业素质的重症医学医师。 2.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 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 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 病诊治工作。 3.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 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以第一作者(济宁医学院为第一作者 单位)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 1 篇及以上,能结合临床实际完成 1 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4.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 语交流能力。 5.取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医师 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第二条 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 一、招生对象 1 符合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 科毕业生。对于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 原则上不得报考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入学方式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初试成绩达到我校 硕士研究生复试要求,或获得全国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 我校同意接收复试的,方可进入复试环节。 复试由学校、临床医学院和各培养基地共同组织实施。 复试环节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 识。 通过各项考核最终被录取的考生,在获得重症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资格的同时,获得参加重症医学规培基 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资格。 第三条 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 一、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为 3 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 可以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 4 年(同等学力人员最长 不超过 6 年)。 二、培养原则 培养采用理论学习、 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以临床轮转为主。培养过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 标准进行,同时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 力的全面培养。 三、时间安排 2 第一阶段:每年7月上旬报到,在学校学习公共课和专 业基础课,学习时间为7周。 第二阶段:课程集中学习和考试结束后进入各培养基地 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在规 培期间,须同时进行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和临床科研能力训练, 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等相关工 作。 第四条 课程学习与考核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培养过程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不 少于42学分(含公共学位课15学分、公共选修课3学分、专 业基础课4学分、专业选修课4学分、专业课4学分、临床能 力训练8学分及必修环节4学分)。 3 全日制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开课单位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2 32 1 马克思主义学 院 2.自然辩证法 1 16 1 马克思主义学 院 3.公共英语 3 48 1 外国语学院 4.医学统计学 3 48 1 公共卫生学院 5.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 3 48 1 公共卫生学院 6.医学文献检索 2 32 1 医学信息工程 学院 7.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1 科研处 8.体育 1 16 1 基础医学院 9.美育 1 16 1 基础医学院 10.劳动教育 1 16 1 团委 1.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 1 16 1 2.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 1 16 1 3.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1 16 1 4.医学法律法规 1 16 1 1.危重症医学 3 48 3 课程类别 公共学位课 (15 学分) 公共选修课 (3 学分) 专业基础课 (4 学分) 专业课 (4 学分) 专业选修课 (4 学分) 临床能力训练 (8 学分) 必修环节 (4 学分) 临床医学院 (培养基地) 培养基地 2.专业外语 1 16 3 1.医学科学研究与设计 2 32 2 2.急诊医学 2 32 2 3.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 2 32 2 临床技能实践 6 33 个 月 1~6 临床教学实践 2 32 1~6 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 1 2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1 4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2 1~6 4 备注 培养基地 培养基地 培养基地 开课 学期 各专 业确 定 开课 学期 各专 业确 定 二、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可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 相结合。在临床轮转期间,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 学习,以讲座、教学研讨会、案例分析等方式,学习各相关 学科的新进展、新知识,可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的学习结合进行。 1.公共学位课和公共选修课:由学校安排教学并组织考 核。 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 相统一,通过专题教育、网络课程、学生自学等方式完成学 习,由各学院组织授课与考核。 3.专业课:专业课必须按二级学科设置,主要采取教 (导)师讲授、辅以研讨、阅读文献、自学等方式组织学习。 授课内容应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硕士生层次的特 点,要有一定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并具有系统性、实用性、 前沿性和前瞻性。由培养基地组织授课与考核,考核必须于 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4.专业外语:以医学论文写作和专业英语学习为主,通 过临床导师指定专业外语经典著作书目、期刊、杂志,以学 生自学为主,辅以专题讲座、讨论、辅导等方式进行,由培 养基地组织授课与考核,考核必须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5.专业选修课:根据需要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 由培养基地安排教学并组织考核,考核必须于第四学期结束 前完成。 5 6.学术活动:研究生在校期间须参加学术讲座每学年不 低于 2 次。研究生参加或进行学术报告,每次应有不少于 500 字的总结,并经导师签字后留存,达到要求后,按规定时间 交培养基地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存档,获得相应学分并作 为研究生申请答辩的必备材料。 三、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成绩至少由三部分构成:平时考核(包括课堂 表现、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单元测试(含期中考试, 考核形式包括知识测验、主题论文、调研报告等)、期末考 试等。灵活选用开卷笔试、闭卷笔试、读书报告、论文撰写、 实践操作、答辩考核等多种考核形式。原则上期末考试成绩 权重不超过50%,单元测试次数根据学分情况和教学内容合 理确定,一般每门课程每学期4次左右。平时成绩和单元测 试成绩应有明确的赋分标准,且具有足够的区分度,不能流 于形式。每门课程满分为100分,学位课程须达到75分为合 格,非学位课程达到60分为合格。 第五条 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 一、临床能力训练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应在国家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 二、临床轮转按照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要求 进行,实际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达到重症医学培训标 准细则的要求。 1.培训目标 临床能力训练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根据国家卫生 6 计生行政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要求能 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快速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 检查、正确书写病历,了解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 技术)和临床路径,能以病人为中心, 掌握与重症医学密切 相关的常见疾病与诊疗技术;熟悉与重症医学相关性不大, 但是各相关学科的常见疾病与诊疗技术;了解少见疾病与诊 疗技术(包括技术含量和风险大的诊疗技术)。并能够基本 具备独立诊治常见危重症病人的能力。培训结束时,住院医 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 重症医学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2.培训方法。 临床轮转按照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要求进 行,采用在急危重症出现概率较高的临床科室轮转为主,同 时兼顾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同时采取理论授课、模拟培训 和临床带教的培训方法,加深住院医师对医学知识的理解, 促进各门类知识的关联和应用。理论课程的设定以及临床科 室的轮转着重于学习重症医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规范病历书 写,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低年资住院医 师参与见习/实习医生的临床带教,高年资住院医师指导低年 资住院医师。临床科室轮转总体安排为:重症医学科[含综 合 ICU,急诊 ICU,心脏 ICU,CCU]轮转时间为 12 个月,其 他(外科、内科、麻醉等)相关科室轮转 21 个月,机动 3 个月。详细安排见下表 1。 7 表 1 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 轮转科室 时间(月) 轮转科室 时间(月) 重症医学科 12 神经内科 2 消化内科 2 血液内科 2 心血管内科 2 风湿免疫内科 2 超声医学科 1 肾内科(其中透析室) 2(1) 麻醉科 2 放射科 1 普通外科(含外科急诊) 3 机动 3 呼吸内科 2 3.培训内容与要求 (1)普通外科(含外科急诊)(3 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常见腹部损伤、急腹症(包括急性阑尾炎、胃肠 穿孔、肠梗阻、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腹膜炎等);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 断及手术适应证; 识别腹腔感染和肠瘘;外科基本操作(包 括切开、止血、结扎、清创缝合等);消毒与无菌技术、伤 口换药、导尿术、诊断性腹腔穿刺术等临床操作技术;胃肠 道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管理(包括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原则 等)和营养支持等。 熟悉: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尿石症疾病的诊断与外科 处理原则,腹部影像学(包括 X 线平片、超声、CT 等)的判 读和分析。 了解:器官移植进展状况;腹腔镜手术基本理论;腹部 肿瘤诊断与处理原则。 基本要求 8 ①病种及例数要求,见表 2。 表 2 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腹部损伤 2 消化道大出血 3 急性阑尾炎 2 腹股沟疝 1 急性胆囊炎 2 急性肠梗阻 2 胃肠穿孔 1 急性胰腺炎 2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2 急性腹膜炎 2 要求管理患者不少于 20 例, 其中全程管理不少于 10 例。 ②基本技能要求 a.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以下基本技能,见表 3。 表 3 手术或操作技术种类及例数要求 手术或操作名称 最低例数 手术或操作名称 最低例数 阑尾切除术(助手) 2 导尿术 10 腹股沟疝修补术(助手) 2 剖腹探查术(助手) 2 诊断性腹腔穿刺术 5 胃肠穿孔修补术(助手) 3 b.参加以下手术,见表 4。 表 4 参加手术及例数要求 手术或操作技术名称 最低例数 胃大部切除术 胆总管探查、胆管空肠吻合术 结肠切除术 手术或操作技术名称 最低例数 5 2 5 胆囊切除术 肠梗阻、肠切除吻合术 5 5 (2)心血管内科(2 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包括心肌收缩力的影 响因素及心肌血液供应特点);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和功能 特点;心律失常的机制与分类;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的合理 应用;电复律技术;心电图检查和结果判读;常见类型心律 失常的处理原则;识别并处理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心脏储 9 备功能的评估;慢性心力衰竭的分级和处理原则;急性左心 功能不全和心源性肺水肿的诊治;右心功能衰竭的识别和处 理;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和评估;高血压危象; 超声心动检查的指征和结果判读;冠脉造影围手术期管理等。 了解:心脏电生理的基本知识,心包穿刺术,心脏起搏 术,动态心电图监测的解读,冠状动脉 CTA 结果的判读, 冠脉造影结果判读,动态血压监测等。 2)基本要求 ①病种及例数要求,见表 5。 表 5 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慢性心力衰竭 5 高血压 10 心肌炎与心肌病 2 血脂异常 5 常见心脏病急症的诊断与处理 6 病种 最低例数 常见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 冠心病、心绞痛 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肌梗 死感染性心内膜炎 10 3 5 10 1 要求管理住院病人数不少于 20 例,其中全程管理不少 于 10 例。 ②基本技能要求,见表 6。 表 6 基本技能要求 临床操作技术名称 最低例数 常见心脏病 X 射线图像的诊断(能正确描述) 10 电复律 2 急诊静脉溶栓术 2 12 导联心电图操作及常见典型心电图诊断:包括:左右心室肥大、左 右心房肥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梗死、低血钾、高血钾、窦性 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逸搏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期前收缩、阵发 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3)呼吸内科(2 个月) 10 50 1)轮转目的 掌握:呼吸系统解剖和生理;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 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无创通气技术指 征和应用;肺通气功能测定及结果判读;动脉血气分析的操 作与判读;胸部 X 射线检查及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 CT 判读; 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急性和慢性呼吸衰 竭的评估和处理原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评估和 处理;哮喘的评估和处理;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氧疗的 正确实施。 熟悉:雾化治疗药物原理及方法。 了解:结节病、肺真菌病、肺部良性肿瘤、睡眠呼吸紊 乱等疾病的有关知识;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支 气管黏膜及肺活检、经皮肺活检及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等。 2)基本要求 ①病种及例数要求,见表 7。 表 7 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呼吸衰竭 5 肺炎 5 慢性支气管炎 5 支气管肺癌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栓塞 3 1 胸腔积液 肺脓肿 2 1 支气管哮喘 2 气胸 1 肺源性心脏病 2 咯血 1 支气管扩张症 2 要求管理住院病人数不少于 20 例,其中全程管理不少 于 10 例。 ②基本技能要求,见表 8。 11 表 8 基本技能要求 操作名称 最低例数 操作名称 最低例数 胸部 X 射线判读 50 痰液标本留取 5 胸腔穿刺 3 体位引流 2 动脉血气分析判读 5 雾化治疗 5 肺功能判读 5 氧疗 10 结核菌素试验 5 吸痰 5 动脉采血 5 胸部 CT 判读 20 (4)消化内科(2 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处理原则;肝功能衰 竭的诊断和处理;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处理;胃肠内营养支 持的指征和实施;胃肠外营养支持的指征和实施;消化系统 疾病急、重症的诊断与处理;消化道内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X 射线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X 线和 CT 判读;常用消化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了解: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鉴别;结核性腹膜炎的鉴别; 腹泻的常见病因及处理;慢性肝病病因及治疗;典型消化道 内镜常见病例图像的识别;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肝穿 刺活检;经皮经肝胆囊、胆管穿刺引流术。 2)基本要求 ①病种及例数要求,见表 9。 表 9 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肝脓肿 最低例数 2 病种 食管癌 12 最低例数 1 消化性溃疡 3 胃癌 3 结肠癌 1 急性/慢性胰腺炎 4 肝炎后肝硬化 2 肝性脑病 1 上消化道出血 3 急性胆道感染 1 黄疸 2 腹腔积液 2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 炎和克罗恩病) 2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疾病(包 括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 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 脉曲张破裂出血) 3 要求管理住院病人数量不少于 10 例,其中全程管理不 少于 5 例。 ②基本技能要求,见表 10。 表 10 基本技能要求 操作名称 最低例数 操作名称 最低例数 腹腔穿刺术 5 鼻饲、胃液分析 3 三腔两囊管插管技术 1 典型消化系统 X 射线检查 及上腹部 CT(读片) 20 (5)肾脏内科(2 个月)(含透析室 1 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肾单位和肾脏生理功能;肾小球疾病的病因、发 病机制、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皮 质激素、免疫抑制药和抗凝药的应用;急、慢性肾盂肾炎的 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 诊断和治疗; 非透析疗法中营养治疗的目的和要求;血液、 腹膜透析疗法的适应证;肾穿刺适应证;肾功能检查的运用 和结果判断。 13 了解: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肾小管疾病和间质性肾 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原则; 肾脏移植的抗排异治疗; 其他临床诊疗技术。 2)基本要求 ①病种及例数要求,见表 11。 表 11 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肾病综合征 3 尿路感染及急性肾盂肾炎 2 急性肾损伤 2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包括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高血压 肾损害、缺血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 5 慢性肾脏病及终末期肾衰竭 3 肾脏替代治疗 2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包括 IgA 肾病、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 炎、隐匿性肾炎) 4 肾间质小管病(包括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小管病) 2 要求管理住院病人数不少于 20 例,其中全程管理不少 于 10 例。 ②基本技能要求,见表12。 表 12 基本技能要求 手术或操作技能名称 最低例数 肾穿刺的适应证及围术期管理 2 透析管路的围术期管理 2 (6)神经内科(2个月) 1)轮转目的 14 掌握: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腰椎穿刺术的适应证、禁忌证 及常见并发症。 了解: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体征、定位与定性诊 断原则;12 对脑神经的应用解剖;感觉和运动障碍的分类、 定位和定性诊断;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 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帕金森病的病理和临床 表现;癫痫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及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原则;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临床 表现和治疗。 2)基本要求 ①病种及例数要求,见表 13。 表 13 病种及例数要求 最低例数 病种 病种 最低例数 脑出血 3 帕金森病 2 脑梗死 3 症状性癫痫 1 蛛网膜下腔出血 1 重症肌无力 1 急性脊髓炎 1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 神经病 1 要求管理住院病人数不少于 15 例,其中全程管理不少 于 5 例。 ②基本技能要求,见表 14。 表 14 基本技能要求 操作名称 最低例数 腰椎穿刺术 3 神经系统全面查体 5 15 (7)麻醉科(2 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麻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工作任务:气管 插管技术,气管插管术难易程度的判断及快速气管插管的操 作方法;各种麻醉(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腰部麻醉、骶 管内麻醉、颈丛及臂丛麻醉等)的适应证。 熟悉:各种麻醉的术前准备;常用镇静镇痛药、肌肉松 弛药的适应证,药物选择及其使用方法;麻醉意外的紧急处 理。 了解:常见麻醉后并发症的处理原则;疼痛治疗的进展。 2)基本要求 ①基本技能要求,见表 15。 表 15 基本技能要求 麻醉实施与管理内容 最低例数 局部浸润麻醉的管理 椎管内麻醉的实施和管理 6 10 全身麻醉的实施和管理 12 术后镇痛的评估和实施 5 ②基本操作要求,见表 16。 表 16 基本操作种类名称及例数要求 操作名称 最低例数 托颌法(开放气道) 10 手法人工通气(利用麻醉机) 10 球囊—瓣膜—面罩呼吸装置 10 快速顺序诱导气管内插管术 20 喉罩置入 5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 5 16 (8)血液内科(2 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各类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方法的要点; 溶血性贫血分类及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 的特点;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出血 特点及诊治原则;全血细胞下降的鉴别诊断;急、慢性白血 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常用治疗药物及治疗方 案;淋巴瘤分类、分期、诊断及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及治疗;骨髓穿刺及活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骨髓细胞形 态学检查;输血的指征及各种输血反应的处理。 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检查及抢救措施;骨髓增 殖性肿瘤及常见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 别诊断;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在血液病中的应用;各种 溶血、出凝血实验室检查的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①病种及例数要求,见表 17。 表 17 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缺铁性贫血 5 急性白血病 5 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溶血性贫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 2 1 1 1 慢性白血病 淋巴瘤 多发骨髓瘤 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症 2 2 1 1 过敏性紫癜 要求管理住院病人数不少于 10 例,其中全程管理不少 于 5 例。 17 ②基本技能操作,见表 18。 表 18 基本技能要求 临床操作技术名称 最低例数 骨髓穿刺术 5 骨髓活检术 5 (9)风湿免疫内科(2 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常见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 断及治疗原则;风湿性疾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常用抗风湿药物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 了解:常见风湿性疾病自身抗体及相关项目的检测原理; 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常见关节疾病的影像学表现;风湿性疾病 与其他系统疾病的交互关系,树立疾病诊治的整体观念。 2)基本要求 ①病种及例数要求,见表 19。 表 19 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关节炎 骨关节炎 5 3 5 强直性脊柱炎 干燥综合征 2 2 要求管理住院病人数不少于 10 例,其中全程管理不少 于 5 例。 ②基本技能要求 掌握各种风湿性疾病相关抗体检测的结果判断及临床 意义;关节腔穿刺术;关节的基本检查法。 18 (10)超声医学科(1 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超声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超声医学基本原理、超 声诊断基础和诊断原则及其在临床的应用; 超声医学常用 术语;能看懂超声诊断报告。 了解:超声检查前准备、超声探头选择、超声检查手法、 观察内容与步骤、图像分析方法及常见伪像,常见病和多发 病的超声表现。 2) 基本要求 病种及例数要求,见表 20。 表 20 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循环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小器官疾病 10 10 10 泌尿系统疾病 脉管系统疾病 超声介入 10 10 10 (11)影像科(1 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与重症医学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了解:放射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包括 X 线、CT、MR 及放 射介入的成像原理、适应证及临床价值与局限性、检查方法、 观察分析方法及诊断原则。 2)基本要求 病种及例数要求,见表 21。 表 21 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19 最低例数 神经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10 10 10 消化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运动系统疾病 10 10 10 (12)重症医学科(12 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 支持;重症患者心血管生理改变;急性和慢性呼吸功能衰竭 的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气道管理的基本原 则与基本技术;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液体治疗 和循环支持的原则;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常见急性危重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及远期预后;抗生素治疗 的基本原则及抗生素的选择;医院获得性感染的诊断、治疗 与预防;器官(循环、呼吸及肾脏等) 功能监测及器官支持 治疗技术的原则与实施;正确记录医疗文书和档案。 熟悉:慢性基础疾病(心肺疾病,免疫抑制,代谢性疾 病等)对急性病诊断和治疗的影响; 高危病人的术前评估; 相关伦理和法律原则;与病人及家属其有效沟通;促进团队 协作;ICU 病人收治和转出;重症病人管理中的多科协作等。 了解:少见危重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心脏超声监测技 术;肺部超声检查;脑死亡诊断标准;医疗安全的保障;ICU 医生的管理责任等。 2)基本要求 ①病种及例数要求,见表 22。 表 22 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20 最低例数 重症肺炎 15 高危病人围手术期治疗 15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5 哮喘持续状态 1 重型颅脑损伤 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0 骨筋膜室综合征或挤压综合征 2 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 10 不同类型休克的诊疗 15 急性肾损伤 10 重症感染或感染性休克 10 癫痫持续状态 1 重症急性胰腺炎 2 急性脑血管病 5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2 静脉血栓栓塞/肺栓塞 3 妊娠及围产期重症 3 致命性大咯血 2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2 免疫抑制病人的机会性感染 1 心肺脑复苏 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 消化道大出血 5 尿崩症 1 颅内感染和颅高压 1 肾上腺皮质功能危象 1 要求管理住院病人不少于 70 例, 其中全程管理不少于 30 例,并且必须完成全程管理病人完整的病历书写。 ②基本技能要求,见表 23。 表 23 基本技能要求 临床操作技术名称 最低例数 临床操作技术名称 最低例数 动脉血气结果分析 30 治疗性低体温 5 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 30 重症病人的镇静与镇痛治疗 20 有创机械通气 20 重症病人的院内转运 30 APACHE 或 SOFA 评分 20 气管插管 20 呼吸力学监测 20 连续肾脏替代疗 15 肺复张 3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10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30 中心静脉超声定位与超声引导 下穿刺置管 20 无创机械通气 5 留置外周动脉导管 5 高级生命支持治疗 5 胸腔/腹腔穿刺术 10 基础生命支持治疗 2 腰椎穿刺术 2 注:*APACHE 评分为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SOFA 评分为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3)较高要求 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应学习以下疾病和技能。 21 ①在指导医师指导下完成以下病种及例数要求, 见表 24。 表 24 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产后大出血 1 致命性大咯血 最低例数 1 ②参与完成以下操作技能要求,见表 25。 表 25 参与临床操作及例数要求 临床操作技术名称 最低例数 限制生命支持治疗强度或撤除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超声检查 临床操作技术名称 1 3 肺超声检查 脑死亡的诊断 最低例数 3 1 ③外语、教学与科研要求 承担见习/实习医生的带教工作;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领 域中最新进展,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英文学术期刊,完成 3 次文献报告。有条件的基地可在指导医师指导下撰写 1 篇具 有一定水平的临床科研论文。 三、临床能力考核。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训练及考核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并轨。临床训练的 时间、形式、内容、考核及质量标准等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的要求执行。 第六条 科研与教学培训 一、临床科研能力训练。研究生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 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方法。能 够熟练地搜集和处理资料,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科学分 析和总结,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 二、教学实践。研究生应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 专题讲座、小讲课等教学工作;能够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 22 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临床教学累计工作时间应 不少于32学时。 第七条 学位论文与答辩 学位论文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完成,学校和各 培养基地不再单独安排时间。 一、学位论文规范 1.选题要求。选题应从临床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临床需 求,体现临床医学特点,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鼓励与专业 最新进展密切相关的自主选题。 2.学位论文形式。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报告、临床经验 总结、临床疗效评价、专业文献循证研究、文献综述、针对 临床问题的实验研究等,学位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 3.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要求。论文 作者必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原则。学位论文必须 由研究者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学位论文需注明作者 在其中的贡献度和具体研究内容。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资料和数据具有可溯源性。对涉及国家机密和尚不能公开的 研究结果,以及临床研究报告论文中涉及研究对象隐私和权 益等问题,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在查阅 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开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研究生 查阅的文献资料应不少于 60 篇且为近五年的文献,其中外 文文献资料一般应在三分之一以上。 23 学位论文开题应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首次开题未获 通过者,应在 6 个月内重新开题。研究生开题报告一般在培 养单位(教研室、科室)内公开组织进行。 三、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与考核 第四学期结束前由教研室或科室组成检查小组对研究 生的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对论文工作进 展缓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告,或按学籍 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四、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须按要求修完所有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并取得规 定学分,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环节,通过毕业综合能 力考核,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 和程序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学位申请与授予 一、申请条件 1.完成学校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所 规定的各项要求; 2.取得《医师资格证书》; 3.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合格证书》; 4.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二、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培养环节,取得相应学分, 考试、考核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学生个人申请,导 24 师、培养基地、学校审核,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 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第九条 分流机制 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基本培养周期(3 年)内,未通过学位课程考核、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或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批准,可 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二、对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完 成学位课程考核,但未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者,可对其进行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准予毕业。毕业后三 年内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回学校申 请硕士专业学位。 第十条 组织管理 一、学校及各培养基地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专业学位研 究生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指 导下进行。 三、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临床轮转期间实行 导师和带教老师负责制。各轮转科室需成立指导小组,并且 指定带教老师,具体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 四、各培养基地具体负责研究生的临床轮转、日常考核、 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考试等 工作的安排和实施。 五、本培养方案和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住院医师规 25 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是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 也是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审核的依据。 第十一条 附则 一、本方案适用于攻读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同等学力人员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参照本方案 执行。 二、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研究生处负责解释。 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