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临床病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济宁医学院 临床病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一条 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为基层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身心健康的应用型临 床病理专业高级人才。 二、总体要求 1.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 养和专业素质的临床病理医师。 2.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 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 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 病诊治工作。 3.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 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以第一作者(济宁医学院为第一作者 单位)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 1 篇及以上,能结合临床实际完成 1 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4.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 语交流能力。 5.取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医师 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第二条 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 一、招生对象 1 符合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 科毕业生。对于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 原则上不得报考临床病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入学方式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初试成绩达到我校 硕士研究生复试要求,或获得全国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 我校同意接收复试的,方可进入复试环节。 复试由学校、临床医学院和各培养基地共同组织实施。 复试环节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 识。 通过各项考核最终被录取的考生,在获得临床病理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资格的同时,获得参加临床病理规培基 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资格。 第三条 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 一、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为 3 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 可以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 4 年(同等学力人员最长 不超过 6 年)。 二、培养原则 培养采用理论学习、 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以临床轮转为主。培养过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 标准进行,同时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 力的全面培养。 三、时间安排 2 第一阶段:每年7月上旬报到,在学校学习公共课和专 业基础课,学习时间为7周。 第二阶段:课程集中学习和考试结束后进入各培养基地 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在规 培期间,须同时进行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和临床科研能力训练, 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等相关工 作。 第四条 课程学习与考核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培养过程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不 少于42学分(含公共学位课15学分、公共选修课3学分、专 业基础课4学分、专业选修课4学分、专业课4学分、临床能 力训练8学分及必修环节4学分)。 3 全日制临床病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2 32 1 2.自然辩证法 1 16 1 3.公共英语 3 48 1 外国语学院 4.医学统计学 3 48 1 公共卫生学院 5.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 3 48 1 公共卫生学院 6.医学文献检索 2 32 1 7.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1 科研处 8.体育 1 16 1 基础医学院 9.美育 1 16 1 基础医学院 10.劳动教育 1 16 1 团委 1.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 1 16 1 专业基础课 2.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 1 16 1 临床医学院 (4 学分) 3.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1 16 1 (培养基地) 4.医学法律法规 1 16 1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公共学位课 (15 学分) 公共选修课 (3 学分) 专业课 1.临床病理 3 48 开课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 院 马克思主义学 院 医学信息工程 学院 培养基地 开课 学期 各专 业确 定 培养基地 开课 学期 各专 业确 定 2 (4 学分) 2.专业外语 1 1.分子遗传学 2 16 32 2 3 专业选修课 (4 学分) 临床能力训练 (8 学分) 必修环节 (4 学分) 2.分子病理学 2 临床技能实践 6 临床教学实践 2 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 1 2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1 4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2 1~6 4 32 33 个 月 32 3 1~6 备注 培养基地 1~6 培养基地 二、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可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 相结合。在临床轮转期间,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 学习,以讲座、教学研讨会、案例分析等方式,学习各相关 学科的新进展、新知识,可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的学习结合进行。 1.公共学位课和公共选修课:由学校安排教学并组织考 核。 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 相统一,通过专题教育、网络课程、学生自学等方式完成学 习,由各学院组织授课与考核。 3.专业课:专业课必须按二级学科设置,主要采取教 (导)师讲授、辅以研讨、阅读文献、自学等方式组织学习。 授课内容应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硕士生层次的特 点,要有一定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并具有系统性、实用性、 前沿性和前瞻性。由培养基地组织授课与考核,考核必须于 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4.专业外语:以医学论文写作和专业英语学习为主,通 过临床导师指定专业外语经典著作书目、期刊、杂志,以学 生自学为主,辅以专题讲座、讨论、辅导等方式进行,由培 养基地组织授课与考核,考核必须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5 5.专业选修课:根据需要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 由培养基地安排教学并组织考核,考核必须于第四学期结束 前完成。 6.学术活动:研究生在校期间须参加学术讲座每学年不 低于 2 次。研究生参加或进行学术报告,每次应有不少于 500 字的总结,并经导师签字后留存,达到要求后,按规定时间 交培养基地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存档,获得相应学分并作 为研究生申请答辩的必备材料。 三、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成绩至少由三部分构成:平时考核(包括课堂 表现、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单元测试(含期中考试, 考核形式包括知识测验、主题论文、调研报告等)、期末考 试等。灵活选用开卷笔试、闭卷笔试、读书报告、论文撰写、 实践操作、答辩考核等多种考核形式。原则上期末考试成绩 权重不超过50%,单元测试次数根据学分情况和教学内容合 理确定,一般每门课程每学期4次左右。平时成绩和单元测 试成绩应有明确的赋分标准,且具有足够的区分度,不能流 于形式。每门课程满分为100分,学位课程须达到75分为合 格,非学位课程达到60分为合格。 第五条 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 一、临床能力训练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应在国家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 二、临床轮转按照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要求 进行,实际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达到临床病理培训标 6 准细则的要求。 1.培训目标: 遵循总则的要求,以六大核心胜任力为导向,培养能够 独立规范从事临床病理科专业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工作的临 床病理科医师。 为实现上述培训目标,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采取分年递进式进行,通过 3 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 下扎实的临床病理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 作方法,能够处理临床病理科日常业务,解决病理实践中遇 到的一般问题,正确处理临床病理资料,培养对亚专业发展 的兴趣。注重住院医师独立学习能力和处理事务能力的培养。 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 能力,具有独立从事临床病理科常见疾病诊断工作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第 1 年:接受临床病理相关领域及病理学技术的培训 完成与临床病理相关学科的轮转培训。在上级医师的全 程监督与指导下,以熟悉“临床病理资料处理、病理取材规 范和方法、病理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临床病理诊断标准和思 维、基本病理技术操作技能”等基本行医能力为目标实现医 学生向临床医师的转变。 第 2 年:接受临床病理的基础培训 能够将第 1 年轮转所获得的基本能力,在上级医师的部 分监督与指导下,培养“临床各系统常见疾病病理资料处理、 病理取材规范和方法、病理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临床病理诊 7 断标准和思维”等行医能力。尽快整体适应临床病理科的临 床工作,为规范行医打好扎实的基础。 第 3 年:接受临床病理新技术及亚专业培训 在完成一定数量的临床病理诊断报告与取材操作技能 的基础上,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诊断标准和诊断思维。 能够基本承担临床病理常见多发病的病理学判断工作,具有 解决部分疑难病理诊断的能力及向亚专业病理发展的能力, 实现独立从事病理科常见临床问题诊断工作的培训目标。 2.培训方法 培训时间为 36 个月,其中含 3 个月机动。培训采取在临 床病理科轮转为主, 辅以在超声医学科、放射科及相关临床 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培训过程中,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而 应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培训内容的难易程度按年度递增。通 过参加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数量的 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学习病理诊断的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 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地书写病理诊断 报告;低年资住院医师参与见习/实习医生的病理科临床教学 工作,高年资住院医师指导低年资住院医师。临床病理科住 院医师培训按年度递进方式进行。 第 1 年(12 个月):采取在临床病理范围相关领域轮转的 方式,科学合理安排各专业技能领域轮转,在临床病理相关 的医学影像科(含放射科和超声科)轮转(2 个月)。熟悉临床 病理科日常工作技术流程,常规组织和细胞学制片技术、冰 冻切片制片技术、常用特殊染色方法,免疫组化技术、病理 8 资料档案管理等(2 个月)。进入组织病理诊断的培训阶段,掌 握各系统各类型标本的大体观察描述和取材, 初步掌握临 床病理资料处理、病理取材规范和方法、病理诊断报告书写 规范等(8 个月)。第 2 年(12 个月):在临床病理科进行系统 的常见病组织病理诊断(9 个月)和细胞学诊断(3 个月)的培 训,在完成一定数量的临床病理诊断报告与取材操作技能的 基础上,熟练掌握临床病理资料处理、病理取材规范和方法、 病理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临床病理诊断标准和思维。紧密结 合临床病理一线工作实践和培训内容,理论学习国内外经典 教科书、结合专著和文献学习,参加各层次讲座和学术活动, 达到培训目的。第 3 年(12 个月):在继续加强常见病组织病 理诊断(6 个月)学习的基础上, 进行 3 个月的分子病理及亚 专业病理的培训;机动的 3 个月可由各个专业基地根据自己 的亚专科特色或临床优势学科自行安排轮转。轮转科室及时 间安排,见表 1。 表1 轮转科室和时间安排 轮转科室/亚专业 医学影像科(包含放射科和超声科) 常规病理技术 常规组织病理诊断 细胞学诊断 分子病理诊/亚专业病理 机动 时间(月) 2 2 23(第 1 年 8 个月,第 2 年 9 个月,第 3 年 6 个月) 3 3 3 合计 36 3.培训内容与要求 (1) 医学影像科(含放射科和超声科,共 2 个月) 1)轮转目的 9 熟悉:人体各系统的正常影像解剖、基本病变表现;常见 疾病放射影像学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CT 及 MR 增强检查 的原理及意义;超声正常解剖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基本原 理;常见消化(肝胆胰脾)、心血管(心脏和大血管)、泌尿(肾、 膀胱、前列腺)、妇科、浅表器官等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 了解:X 线、CT、MR 及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消化道造影 检查适应证和常见疾病的诊断;ERCP 及 MRCP 常见病变表现; 超声诊断基础;二维超声、M 型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血流 成像(CDFI)、介入超声、腔内超声等;CT 和超声引导下脏器 穿刺活检术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2)基本要求 ①病种及例数要求,见表 2。 表 2 轮转放射科和超声医学科应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放射科 肺炎 肺结核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高血压性心脏病 肠梗阻 食管静脉曲张 胃癌 肝硬化 肝血管瘤 胰腺癌 唾液腺肿瘤 纵隔肿瘤 乳腺癌 骨肿瘤 最低例数 病种 10 10 10 5 5 5 5 10 10 5 5 5 10 10 肺脓肿 肺肿瘤 支气管扩张 肺心病 食管癌 胃、十二指肠溃疡 结直肠癌 肝癌 胆石症 脑血管意外 甲状腺肿瘤 肾脏肿瘤 淋巴瘤 软组织肿瘤 10 最低例数 5 10 5 5 5 3 5 10 10 10 10 5 5 10 超声科 胆结石 肝癌 胰腺癌 肾肿瘤 乳腺肿瘤 高血压病 肝硬化 肝血管瘤 肾结石 膀胱肿瘤 卵巢肿瘤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10 15 5 5 10 10 5 10 5 5 10 2 ②基本技能要求:各系统、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和 综合应用(10 例);常见疾病的 X 线、CT、MR 阅片及常见疾病 超声诊断(100 例)。 (2)常规病理技术(2 个月) 1)轮转目的 熟悉:临床病理科日常工作技术流程;常规组织和细胞学 制片技术;冰冻切片制片技术;常用特殊染色方法;免疫组化 技术;病理资料档案管理 2)基本要求: 常规病理技术要求,见表 3。 表3 项目 标本处理 组织切片制作 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 细胞学技术 病理技术内容和基本要求 内容 最低要求 掌握不同组织固定方法及常用固定液配制标 本预处理 熟悉脱水机、包埋机及切片机基本使用方法和 组织包埋、切片方法 掌握常规 H-E 染色原理及染色方法 了解冰冻切片基本操作技巧 了解组织化学染色原理及常用方法 掌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理 熟悉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熟悉自动免疫组织化学仪器染色方法 了解免疫组化方法差异性及质量控制 掌握各种细胞学标本采取及固定的方法 掌握普通细胞学制片技术 熟悉薄层细胞制片技术 H-E、巴氏、瑞氏染色法 熟悉病理各种类型档案及管理规则 11 500 个蜡块包埋及切片 500 张切片染色 10 个冰冻组织块 5种 20 种抗体、 200 张切 片 20 种抗体、 200 张切 片 200 张切片 病理档案管理 200 张切片 (3)常见病组织病理诊断(第 1 年 8 个月、第 2 年 9 个月、 第 3 年 6 个月,共计 23 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各系统各类型标本的大体观察描述和取材;各系统 脏器组织学、常见疾病病理组织学改变;术中冰冻会诊助手 工作;常见疾病的基本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规范的描述和初 步诊断。 熟悉:尸体解剖的流程、病理生理及死亡原因分析、总 结报告;常见疾病的主要辅助诊断方法、免疫标记特征及主 要鉴别诊断;一线病理医师管理工作内容。 2)基本要求 本阶段培训期间,住院医师每年须完成取材、初诊组织 病理学诊断报告 3000 例以上;规范进行各种类型病理标本大 体观察描述和取材;协助术中冰冻会诊工作,作为助手,年完 成 200 例以上;独立或辅助完成尸体解剖操作,完成 1 例以上; 参加院级以上临床病理讨论或读片讨论会 10 次以上,并做发 言报告 2 次以上;协助科室秘书或住院总参与科室管理和一 线住院医师管理工作。 常见疾病组织病理诊断要求,见表 4。 表4 系统 皮肤 头颈 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皮肤病基本病理改变;已知病因的炎性皮肤疾病;常见皮肤肿瘤, 如表皮肿瘤(脂溢性角化病、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色素 痣、真皮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 喉常见炎性疾病及肿瘤(如乳头状瘤、鼻咽癌、喉癌等);涎腺常 见炎性及肿瘤疾病(如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 300 12 300 纵隔与呼吸 消化 泌尿及男性生 殖 女性生殖、乳腺 淋巴造血 骨与软组织 心脏血管 中枢神经 内分泌 肺肉芽肿性疾病、肺常见良性肿瘤、各类型肺癌、胸腺瘤 Barrett 食管、食管癌;慢性胃炎、胃溃疡、常见胃息肉、胃癌 前病变、胃癌;常见肠道炎性疾病、肠息肉腺瘤、肠癌; GIST、 神经内分泌肿瘤、 常见类型淋巴瘤;胰腺常见炎性及肿瘤性疾病、 肝胆常见炎性及肿瘤性疾病 肾常见肿瘤;膀胱炎性疾病、乳头状瘤、尿路上皮癌;前列腺增 生、前列腺癌;睾丸常见生殖细胞肿瘤 外阴感染性病变及鳞状上皮病变;宫颈炎、宫颈息肉、宫颈鳞状 上皮内病变、宫颈癌、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内膜息肉、内膜 癌、内膜间质肿瘤;平滑肌肿瘤;输卵管妊娠;卵巢囊肿、 内膜异位、畸胎瘤、常见卵巢上皮性、性索间质及生殖细胞 肿瘤、妊娠胎盘感染、水泡状胎块等;乳腺良性及上皮增生 性疾病(各种腺病、UDH )、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前病变、常见 浸润性癌 反应性增生、常见炎性疾病(如坏死性淋巴结炎、结核、猫抓病、 皮病性淋巴结炎等)、常见类型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 瘤、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常见小 B 细胞淋巴瘤、常见外周 T 细胞淋巴瘤);骨髓常见白血病及淋巴瘤累及、转移癌;脾功能亢 进、常见淋巴瘤、血管肿瘤 软组织常见良性及恶性肿瘤(如脂肪瘤、纤维瘤及纤维肉瘤、平 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血管神经纤维瘤、神经鞘 瘤);骨与软骨良性肿瘤(如骨样骨瘤、骨母细胞瘤、骨肉瘤、软 骨瘤、软骨母细胞瘤、软骨肉瘤、骨肉瘤、骨巨细胞瘤、单纯 性骨囊肿及动脉瘤样骨囊肿、 纤维结构不良及非骨化性纤维瘤); 其他(如未分化多形性肉瘤、脊索瘤、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 心肌病;血管炎;心脏常见肿瘤(如心脏黏液瘤、横纹肌瘤等) 常见神经上皮肿瘤(如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及胶 质母细胞瘤等);常见颅内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如脑膜瘤、神经鞘 瘤、海绵状血管瘤等) 常见甲状腺炎性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腺瘤、乳头状癌、 滤泡癌、甲状旁腺增生、肾上腺皮髓质增生及肿瘤、垂体腺瘤、 胰岛素瘤 1000 1000 800 1000 500 500 100 300 500 3)较高要求 ①在上级医师的协助下,学习解决部分疑难病理诊断,并 选择向亚专业病理发展。 ②参加临床病例讨论会(CPC)及多学科临床病例讨论 (MDT)。 13 ③鼓励完成综述、个案报道或原著性论文的撰写 (4)细胞学诊断(3 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常见妇科及非妇科疾病细胞病理学改变。 2)基本要求 完成细胞学检查初筛工作 2000 例,其中非妇科细胞学初 诊不少于 500 例。 具体疾病要求,见表 5。 表5 病种及例数要求 系统 病种或基本病变 最低例数 妇产科细胞学 正常阴道及宫颈脱落细胞; TBS 报告系统;感染性病变;上皮 内病变细胞学;化学抗癌药物及放射治疗所引起的细胞学改 变;激素水平变化内分泌细胞学改变 正常呼吸道上皮形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细胞学改变、癌细胞 学 正常尿路上皮细胞的形态;泌尿道感染性疾病细胞学诊断;尿 路上皮癌诊断;尿道引流术后尿液细胞变化 正常消化道细胞形态;炎性细胞变化;各种癌细胞形态学诊断 正常体液中细胞的形态;转移癌及间皮增生或间皮瘤的诊断 1500 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形态;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学诊断 120 呼吸道细胞学 泌尿道细胞学 消化道细胞学 浆膜腔积液细胞 学 甲状腺细胞学 250 5 5 120 (5)分子病理/亚专业病理(3 个月) 1)轮转目的 熟悉:原位杂交和PCR等2种以上基础分子病理技术原理、 操作、评估诊断;常见的肿瘤分子标志并能用于诊断和鉴别 诊断。 2)基本要求 ①参与分子病理技术及应用5种以上检测项目,并辅助签 发报告30例以上。 ②辅助签发不少于一门亚专业病理学诊断报告50例以上。 14 (6)外语、教学与科研要求 3年培训期间,阅读专业外语书刊和教科书;阅读公开发 表的专业文献并进行文献汇报5次以上。根据各专业基地的 具体要求参加一定的教学工作。有条件者可参加临床科研课 题组工作,培训期间至少撰写中文论文或综述1篇。 三、临床能力考核。临床病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训练及考核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并轨。临床训练的 时间、形式、内容、考核及质量标准等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的要求执行。 第六条 科研与教学培训 一、临床科研能力训练。研究生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 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方法。能 够熟练地搜集和处理资料,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科学分 析和总结,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 二、教学实践。研究生应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 专题讲座、小讲课等教学工作;能够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 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临床教学累计工作时间应 不少于32学时。 第七条 学位论文与答辩 学位论文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完成,学校和各 培养基地不再单独安排时间。 一、学位论文规范 1.选题要求。选题应从临床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临床需 求,体现临床医学特点,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鼓励与专业 15 最新进展密切相关的自主选题。 2.学位论文形式。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报告、临床经验 总结、临床疗效评价、专业文献循证研究、文献综述、针对 临床问题的实验研究等,学位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 3.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要求。论文 作者必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原则。学位论文必须 由研究者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学位论文需注明作者 在其中的贡献度和具体研究内容。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资料和数据具有可溯源性。对涉及国家机密和尚不能公开的 研究结果,以及临床研究报告论文中涉及研究对象隐私和权 益等问题,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在查阅 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开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研究生 查阅的文献资料应不少于 60 篇且为近五年的文献,其中外 文文献资料一般应在三分之一以上。 学位论文开题应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首次开题未获 通过者,应在 6 个月内重新开题。研究生开题报告一般在培 养单位(教研室、科室)内公开组织进行。 三、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与考核 第四学期结束前由教研室或科室组成检查小组对研究 生的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对论文工作进 展缓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告,或按学籍 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16 四、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须按要求修完所有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并取得规 定学分,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环节,通过毕业综合能 力考核,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 和程序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学位申请与授予 一、申请条件 1.完成学校临床病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所 规定的各项要求; 2.取得《医师资格证书》; 3.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合格证书》; 4.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二、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培养环节,取得相应学分, 考试、考核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学生个人申请,导 师、培养基地、学校审核,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 临床病理硕士专业学位。 第九条 分流机制 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基本培养周期(3 年)内,未通过学位课程考核、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或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批准,可 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二、对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完 17 成学位课程考核,但未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者,可对其进行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准予毕业。毕业后三 年内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回学校申 请硕士专业学位。 第十条 组织管理 一、学校及各培养基地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专业学位研 究生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指 导下进行。 三、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临床轮转期间实行 导师和带教老师负责制。各轮转科室需成立指导小组,并且 指定带教老师,具体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 四、各培养基地具体负责研究生的临床轮转、日常考核、 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考试等 工作的安排和实施。 五、本培养方案和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是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 也是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审核的依据。 第十一条 附则 一、本方案适用于攻读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同等学力人员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参照本方案 执行。 二、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研究生处负责解释。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