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阅读电子版.pdf

我只是替代品41 页 5.576 MB 访问 402.97下载文档
阅读电子版.pdf阅读电子版.pdf阅读电子版.pdf阅读电子版.pdf阅读电子版.pdf阅读电子版.pdf
当前文档共41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阅读电子版.pdf

1 2023年 第1期 2023-04-10 湾区之声 南海海洋研究所 华南植物园 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亚热带农业生态 研究所 广州生物医药与 健康研究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深海科学与工程 研究所 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2023年 第 1 期 (2023-04-10) 【深海所】“奋斗者”号完成国际首次环 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任务标志着我国全球 深渊深潜探索计划第一阶段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10月6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携“奋斗 者”号载人潜水器从三亚启航,历时157天,环大洋 洲航行22000多海里,3次停靠新西兰进行补给和人 员轮换,圆满完成了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 考航次任务,于2023年3月11日返航抵达三亚救捞局 码头。 ·【广州分院】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 ·【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碳通量研究成果入选ChinaFl… ·【华南植物园】2022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 ·【广州能源所】广州能源所举办“湾区讲坛”第十三… ·【广州地化所】《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专家组成员… 【广州分院】为加快实现高… 【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碳… ·【亚热带生态所】环江县县长毛华慧率团到亚热带生… ·【广州日报】代表履职 | 全国人大代表陈广浩:有关… ·【中国科学报】任海代表:建议提升全国植物园的综… ·【湖南日报】全国人大代表印遇龙:让中国人养好猪… ·【南方日报】王新明委员:以科研成果支撑,为生态… ·【央视新闻直播间】“探索一号”科考船返航完成国… 【广州日报】代表履职 | … 【中国科学报】任海代表:… ·【南海海洋所】南海海洋所在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研究… ·【广州健康院】发现IGHV1-69人群共享抗体是奥密克… ·【华南植物园】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粤港澳大湾… ·【亚热带生态所】生长育肥猪常用能量饲料原料营养… ·【广州能源所】在地热储能方面取得新进展 ·【深圳先进院】搭建机器人辅助胶体纳米晶数字制造… ·【广州地化所】何宏平、吴逍等–PNAS:“石头会产… ·【深海所】利用蚀变洋壳绿帘石脉约束海底热液循环… ·【华南植物园】第九届广东青少年科技七巧板创意制… ·【亚热带生态所】亚热带生态所举行“科普启智”进… ·【广州地化所】在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 ·【南海海洋所】仪器中心海洋生物分析平台荣获广东… ·【闳议】樊建平:创新体系建设应发挥有为政府与有… ·【南海海洋所】黄晖研究员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深圳先进院】赖毓霄研究员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 粤ICP备14001729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 邮编:510070 要闻 “奋斗者”号完成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任务标志着 我国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第一阶段取得圆满成功 文|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 专项、中科院国际伙伴计划“全球深 渊深潜探索计划”项目、海南省深海 技术创新中心“深海深渊科考与装备 海试共享航次”项目共同支持下, 2022年10月6日,“探索一号”科考船 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从三亚启 航,历时157天,环大洋洲航行22000 多海里,3次停靠新西兰进行补给和人 员轮换,圆满完成了国际首次环大洋 洲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于2023年3 月11日返航抵达三亚救捞局码头。 正在返航的“探索一号”科考船 本航次是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 在新冠疫情阴影和超长航期的双重考验下,科考队克服西 与工程研究所牵头发起的 “全球深渊 深潜探索计划(Global Trench Exploration and Diving programme, Global TREnD)”第一阶段科考航次, 来自新西兰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 (NIWA)、奥克兰博物馆(Auckland Museum),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浙江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青岛 华大基因研究院、海南狮子鱼深海技 术有限公司、海南深科海洋技术服务 有限公司,共10所国内外机构参与。 科考队先后在西南太平洋克马德克海 风带恶劣海况和突发疫情,通过优化船舶低能耗综合保障和潜 水器高效运维体系等方式,使得“奋斗者”号的综合运维能力 得到进一步提升。本航次中,“奋斗者”号总共完成了63次有 效下潜作业。其中在克马德克海沟完成下潜31次,4次下潜深 度超万米,10次下潜深度超9000米;平均深度7429米,最大深 度10010.9米(CTD测量数据)。在蒂阿曼蒂那深渊完成下潜30 次,下潜站位几乎全覆盖了蒂阿曼蒂那深渊轴部的不同构造单 元。此外,在瓦莱比-热恩斯深渊完成下潜2次,到达了该海域 最深点。截至目前,“奋斗者”号已累计下潜189次,其中万 米级下潜25次,共有来自23家中外单位102人随“奋斗者”号 下潜,其中万米级下潜人员29人。 除了“奋斗者”号载人深潜作业之外,科考队还完成了着 沟、东南印度洋蒂阿曼蒂那深渊和瓦 莱比-热恩斯深渊开展系统性载人深潜 综合科考,将我国载人深潜科考由马 里亚纳海沟拓展到全球多个深渊海沟, 开辟了我国深渊深潜科考新疆域,开 启了“奋斗者”号国际合作和万米载 人深潜新征程。 陆器布放回收、CTD采水和重力柱取样等常规作业任务,是国 际上首次在克马德克海沟区域开展的大范围、系统性的载人深 潜调查,也是历史上人类首次抵达蒂阿曼蒂那深渊和瓦莱比热恩斯深渊底部开展实地观察和取样,采集了丰富的深渊宏生 物、岩石、结核、沉积物和水体样品,为深入理解深渊底部流 体活动形成机制与环境效应、深渊的生命演化与适应机制、深 渊沉积环境演变以及板块俯冲与物质交换通量提供了重要的支 撑。 1 要闻 参航人员挥手致意 陈勇做客“学术沙龙” 本航次中,中新科学家探索了一种创新的国 际科技合作模式。来自新西兰NIWA和奥克兰博物 馆的五名外籍科研人员参加了科考并跟随“奋斗 者”号下潜。NIWA科学家Kareen Schnabel博士 和深海所潜航员邓玉清同时成为了人类历史上首 次到达克马德克海沟最深点(Scholl Deep)的 女性。Kareen Schnabel博士也成为了“奋斗者” 号的首位国际乘客,标志着“奋斗者”号迈进了 活动合影 国际合作新征程。两次靠泊奥克兰期间,依托于 “探索一号”,成功举办了中新联合航次招待会 和华人华侨参观交流活动。期间,科考团队向中 外嘉宾和媒体介绍了科考任务实施情况和成果, 充分展现了我国载人深潜的作业能力和运维水平, 以及积极面向国际开放合作的自信姿态。中国驻 新西兰大使王小龙、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陈世杰 等对此次中新联合科考给予高度评价,王小龙指 出今年正值中新建交50周年,“探索一号”携 2月4日,“奋斗者”号在蒂阿曼蒂那 海沟5600深度发现鲸落 “奋斗者”的到来为不断发展的中新友好合作关 系增添了新的注脚,这次考察访问是一次探索之 旅、友好之旅和寻求合作之旅,为中新开展海洋 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本航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奋斗者”号载 人潜水器运维体系走向成熟、稳定,同时Global TREnD计划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后续,“奋 斗者”号将进一步加快国际合作步伐,推动 Global TREnD计划,将深潜科考拓展到智利海沟、 汤加海沟等典型海沟,开展多国联合的、系统的 深渊地质、生命和环境科学多学科综合深潜考察。 通过“奋斗者”号采集到的碳酸盐岩 烟囱样品 2 工作进展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中科院广州 分院系统4位代表委员谈感悟、话心声 从春天出发,以奋斗姿态展现新 作为。“在人民大会堂投下庄严神圣 的一票,我感到无比激动和光 荣。”“将努力当好全国两会精神的 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连 日来,中科院广州分院系统的全国人 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回到工作岗位后, 畅谈如何宣传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 和力量。 两会期间,中科院广州分院4位代 表委员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 陈广浩代表 凝心聚力,激发奋斗力量,展现中科 院两会代表的风采。全国人大代表, “老代表,新使命”。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 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陈广浩代 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陈广浩从北京参加完两会回来对自己的总 表提交了2份建议,分别聚焦国家创新 结。连续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一职,在北京开会的日子里,陈广 体系的创建和科研仪器设备共享问题。 浩一直在思考,作为科技国家队,如何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 新任全国人大代表、华南植物园主任 发展作贡献?陈广浩表示,中科院广州分院将从大科学装置集 任海提交了2份建议,并联署了3份议 群、引领性新型研发机构和院地合作等多维度入手,深度参与 案和3份建议,分别聚焦推进国家植物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园体系建设和在国家有关法律中补充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赋能。 遗传资源数字化序列信息管理条款的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让陈广 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 浩这名“老科技”感到十分振奋,他提到,全国两会期间,与 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 广东代表团来自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代表交流,大家有一个强烈 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提交了6份建议, 共识,那就是企业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源头大多会追溯到 聚焦支持湖南岳麓山实验室纳入种业 基础研究。而对于基础研究,中科院广州分院系统单位大有可 国家实验室体系、养殖废弃物减控提 为,相信未来将有一系列重大的原创性成果在大湾区产生。作 质与增效利用、推进加快制定基因编 为一位来自科技界的代表,他表示,“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 辑动物审批政策、在湘健立生物医药 大。我将第一时间将两会精神传达并落实好,带领广州分院系 猪模型研发基地、促进畜禽生物育种 统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主责主业,统筹协调并集聚创新资源, 产业化应用、推进生猪“三位一体 推动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在大湾区落地实施,努力交出无愧于 “农民合作社模式以及支持湖南省建 时代的创新答卷。” 设生物育种专用重离子加速器重大装 3 工作进展 作为一名从事生猪养殖科研工作的新任全国 人大代表,印遇龙被亲切的称为“养猪院士”。 两会期间,印遇龙不禁感慨道,“我们在习近平 总书记的引领下,探索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道路,未来用科技赋能农业强国,中国式现代化 的农业新图景会更加清晰明朗。”他还表示,自 己的心愿就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科技进步 推进生猪智慧化集团养殖、生态化规模养殖和家 庭农场健康化养殖的协同高质量发展,让中国人 任海代表 新任全国人大代表、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回 到单位后,在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传达了 养好猪,好养猪,吃好肉,当好科学养猪“排头 兵”,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农业科技的步伐稳步 向前。 两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三次重要讲话精神。 他还慷慨激昂地给全园内的职工写了一封信,信 中提到,“在人民大会堂投下庄严神圣的一票, 我感到无比激动和光荣。我深刻体会到,在习近 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我们国家过去一年和五年取 得的巨大成绩来之不易,也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中 今年工作计划对未来充满信心。作为新代表,我 非常有幸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广东团大会上发 言,主要讲了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科 技支撑绿美广东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 代化的问题。”任海最后在信中呼吁,奋斗铸就 辉煌,实干赢得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建设 好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同时,能做出原创性的工作 或解决国家“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王新明代表 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也是新一届全 国政协新设的“环境资源界”一员,九三学社广 东省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 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新明在履职 期间就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发 声。王新明表示,第一次进入人民大会堂、第一 次行使最神圣的权利,他用多个“第一次”表达 参加全国两会的激动之情。王新明说,参加此次 全国两会,提升了自己的履职能力,拓宽了思路 视野,学会了站在全局高度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回到研究所后,将第一时间传达全国两会精神, 今后扎根科研一线,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上”的使命担当。 从春天出发,向未来起航。来自中科院广州 分院系统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将把热气腾腾的 全国两会精神带到科技一线,推动两会精神在科 印遇龙代表 4 研院所落地落实,让催人奋进的号角激越奏响。 工作进展 鼎湖山站碳通量研究成果入选ChinaFlux十大科学进展 文|华南植物园 scbg 3月2日获悉,中国通量网2022年 学术年会暨二十周年战略发展研讨会 在北京召开。会上公布了“ChinaFlux 十大科学进展”,鼎湖山站碳通量研 究成果“我国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二氧化碳交换能力研究”成功入选并 居榜首! 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显著,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双碳)、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 要作用。鼎湖山站从2002年10月开始, 持续20多年来以南亚热带典型生态系 鼎湖山站李跃林研究员(右1)接受颁奖 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开 展了森林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能力 研究,基于长期大气和林冠界面二氧 化碳交换量的长期监测和生物量调查, 科学定量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 汇功能,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调 控机制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之前 该成果部分获得了《广州日报》 (2022年12月1日)报道,成果为“双 碳”计划实施提供了科学数据,有着 鼎湖山站碳通量研究成果介绍 重要的政治、经济、生态意义。 鼎湖山站荣获ChinaFlux十大科学进展荣誉证书 5 工作进展 2022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 文|华南植物园 scbg 3月21-24日,以“生态文明背景 下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为主题的 “2022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在广 州召开。本届植物园学术年会由中国 植物学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 中国公园协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并与中国植物园 联合保护计划办公室(ICCBG)、中国 科学院植物园工作委员会、国际植物 园保护联盟(BGCI)、国际植物园协 会(IABG)、东亚植物园网络 本次大会下设主旨与特邀报告,分别邀请了华南国家植物 (EABGN)、中国环境学会植物环境与 园任海主任作“国家植物园与迁地保护方面的思考”、国家林 多样性专业委员会等国内外植物园组 业和草原局野生动物保护监测中心文世峰主任作“高标准推进 织联合主办,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华南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作“基 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承办。 于自然途径对植物园的期待”、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植物学会植物 (南京中山植物园)姚东瑞所长作“植物引种驯化、种质创新 园分会理事长赵世伟主持,任海主任 及推广应用的实践与思考”等4个主旨报告;大会同时邀请了 代表华南国家植物园向与会领导、嘉 福建农林大学兰思仁校长作“中国兰科植物保育研究进展:就 宾、代表们表示热烈欢迎,种康院士、 地与迁地保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张 许智宏院士以及洪德元院士分别书面 道远研究员作“干旱区植物资源保育及伊犁—吐鲁番国家植物 或视频向大会致辞,国家林业和草原 园建设构想”、华南国家植物园湛青青作“《中国迁地栽培植 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袁良琛处长、住 物志》编研进展报告”,中山大学叶建飞作“中国植物多样性 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园林绿化 迁地保护成效评估”等特邀报告。 处程仁武、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会 大会同时举办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培 长黄建华、中国公园协会会长刘佳福 训班,主题为植物采集与迁地保护技术,邀请了华南国家植物 等均现场发言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红锋作“珍稀濒危植物采集与迁 大会向与会代表弘扬了王江林、黄演 地保护技术”,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王康作“植物园基础工 濂、刘正宇三名德高望重的同志为中 作—野外植物采集”,深圳市仙湖植物园首席科学家张寿洲作 国植物园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大会 “珍稀濒危植物调查和保护成效评估,以苏铁为例”,国家植 还对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 物园引种驯化部部长林秦文作“野外活植物采集技术”,中国 两个国家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 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潘伯荣作“浅议植物 可持续利用,科研、科普、园艺、景 的收集与迁地保护技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 观、游憇等方面的突出业绩进行了肯 金会副会长张佐双作“守正创新-高质量建设植物园”等共计7 定。 个报告,与代表们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6 工作进展 大会下设3个专题报告会场,共计56位报告 人为与会400名左右代表分享了植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教育与植物疗愈、数字时代的植物园管理等 方面的工作经验,大会评选出5个优秀青年学术 报告。 2004年,全国的科学院系统、公园系统、林 业系统、卫生系统、教育系统等各植物园组织联 合起来,在庐山植物园成功地举办了植物园年会。 此后,每年全国植物园组织联合起来召开植物园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物保护监测 中心文世峰主任文世峰作报告 学术年会,今年是第十九届。本次年会是全国植 物园的一次盛会,对植物园建设,植物多样性保 护,自然教育与植物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刻 探讨,对于共同推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家植物 园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 山植物园)所长姚东瑞作报告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理事 长赵世伟主持会议 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作报告 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致欢 迎辞并作报告 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接受媒体采访 7 工作进展 广州能源所举办“湾区讲坛”第十三期学术报告会 3月6日上午,在中国科学院可再 文|广州能源研究所 姚倩 究所的科研活力,活跃研究所的学术交流氛围。 生能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然 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能源 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 验室的共同组织下,“湾区讲坛”第 十三期学术报告会在广州能源所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蒋剑春 受邀作题为《双碳背景下生物质热化 学转化发展展望》的报告。广州能源 所所长吕建成主持报告会,百余名科 研人员和研究生听取了本次报告。 吕建成主持报告会 蒋剑春从生物质的研究发展历程 出发,指出生物质绿色低碳利用是助 力国家“双碳”战略的有效途径。报 告介绍了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高性能 碳材料、高品质液体燃料及氢气/合成 气等高值化利用研究,着重阐述了先 进碳材料、热解-气态加氢、变频微波、 稳定同位素技术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 蒋剑春围绕全球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趋 势,分析了生物质产业能源属性弱、 产品低端化、经济性不高等问题,他 蒋剑春作学术报告 强调生物质资源多途径利用、多学科 深度交叉融合、原始基础创新强化是 推进生物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 由之路。报告结束后,现场就相关问 题展开了互动讨论。 “湾区讲坛”是由广州能源所主 办的学术讲坛,旨在建立一个开放、 共享、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科 研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沟通,开拓 科研人员的思路和认知,不断提高研 报告会现场 8 工作进展 《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专家组成员座谈交流会召开 文|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3月15日,《蒙特利尔议定书》履 约专家组成员座谈交流会在广州召开。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 所承办,来自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广 东省生态环境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广东省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中心、 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东省广 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政府有关部 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环境 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 学者参加了会议。 本次座谈会旨在更好的服务国际 履约,进一步完善我国ODS和含氟温室 气体观测站点。会议由广州地球化学 研究所副所长王强主持,广州地球化 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海祥致 欢迎辞。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司一 级巡视员李培介绍了履约专家组的基 本情况,回望了我国在过去三十年的 履约历程。她指出,我国切实履行了 议定书规定的各项国际义务,兑现了 履约承诺,ODS减排成果显著,为保护 臭氧层和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 献。同时,她也肯定了各行业领域和 专家组在履约成效中发挥的作用。随 后,张海祥书记从历史沿革、研究领 会议现场 化所近30年在ODS和痕量卤代温室气体方面的研究工作。她介 绍,广州地化所基于定点长期和大范围多点同步野外观测,揭 示了我国ODS和痕量卤代温室气体的历史演变并估算区域排放 量,为我国履约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会上,王新明研究员、 邵敏教授、王伯光教授、俞鹏飞教授、李廷勋教授、黄忠辉博 士等履约专家结合各自前期研究工作围绕监测站点选取、监测 体系的建立和数据的共享等议题进行了发言。随后,广东省生 态环境厅李智广总工、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丁丁副主任就未来 如何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制度发表了看法。李培一级巡视员做 总结发言,对未来如何建立健全我国监测网络和获得高质量数 据做出指示,强调未来在国际履约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中国话语 权的重要性,期望履约专家在未来我国履约过程中做出更大贡 献。 会后,参会人员调研了VOCs实验室和城市大气综合观测站。 域、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平台建设、 科研项目以及代表性科研成果等方面 介绍了广州地化所的基本情况。 本次座谈会围绕我国监测网络布 局、监测标准的制定和监测数据的管 理等问题展开。座谈会上,张艳利研 究员作了题为“ODS和痕量卤代温室气 体工作进展”的报告,介绍了广州地 在穗履约专家组成员发言 9 工作进展 与会人员发言 参会人员合影 参观VOCs实验室和城市大气环境 综合观测站 10 工作进展 环江县县长毛华慧率团到亚热带生态所共商合作 文|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张浩 3月9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县长毛华慧带领环江县人大、农业农 村局、自然资源局、文广体旅局和投 资促进局等部门的代表到中国科学院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对接“科技助 力乡村振兴”相关工作,会商研究 “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事宜。 座谈会现场 会上,亚热带生态所党委书记王 克林致欢迎词。他表示,环江站自建 站以来,一直得到了环江县委、县政 府的大力支持。多年以来,环江站在 量更高水平的经济社会发展。 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植被恢复 王克林表示,在前期脱贫攻坚科技帮扶的基础上,希望进 技术、生态产业培育方面取得了系列 一步与环江县委、县政府合作,不断探索大食物观农业、生态 成就,为助力环江县脱贫攻坚和乡村 旅游融合等乡村振兴新模式,努力将其发展成为广西乡村振兴 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未来, 的“样板”,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与减贫事业贡献力量。 研究所将和环江县委、县政府进一步 座谈会上,亚热带生态所和环江县委、县政府达成共识, 深化合作,以科技力量推动当地经济 将继续合作共建环江站,建立科技帮扶长效机制。亚热带生态 可持续发展。 所将整合中科院内外相关骨干力量,在环江县应用、示范推广 毛华慧表示,29年以来,亚热带 生态所向环江县派出一批批优秀科技 石漠化治理、畜牧养殖、环境治理、生态产业等相关技术和成 果。 人才,为助力环江县脱贫攻坚做出了 亚热带生态所副所长陈洪松和环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春 巨大贡献。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 兰分别从院地合作模式和酒业振兴方面进行发言。环江科技帮 治县,过去五年里环江县的综合实力 扶工作队队长曾馥平研究员、环江县党委常委(挂职)何寻阳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贵南高铁即将 研究员及研究所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复合生态研究中心、环江 开通之际,环江县的产业、教育、交 站的部分技术骨干参与本次会议。 通“三个强县”战略目标迎来了良好 的发展机遇。当前,环江县正全力做 好“五香”产业升级、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篇章。希望通过此次调 研,今后通过高峰论坛、共建乡村振 兴与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多种形式,推 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 动环江县“十四五”期间实现更高质 11 媒体扫描 代表履职 | 全国人大代表陈广浩:有关科技体制改革, 我建议→ 文|广州日报 方晴 章程 李凤荷 科技创新素来是全国两会的热话 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 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 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 增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基础 研究、成果转化、体制改革等成为热 话题中的焦点。 要让顶尖科学家基础研究取得重 大突破,必须改变目前对基础研究的 评价体系;布局创新链不同的单元, 低频次、长周期的考核机制,让科研人员能够坐住“冷板凳”, 为创新突破创造条件。 中科院广州分院近年着力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根据 任务开展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 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形成并 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以 创新价值和贡献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多元评价与激励机制。 应该有各自的分工和定位;要坚持以 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 倒逼基础研究……全国人大代表,中 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 陈广浩接受了广州日报两会报道组记 者的专访,谈到目前科技体制改革进 入“深水区”后几个关键问题。 制定低频次、长周期、分类考核 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 书记、院长 陈广浩 广州日报: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 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支持顶 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 攻关。在您看来,要让顶尖科学家在 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应该为 其提供什么条件? 陈广浩:我认为,要让顶尖科学 家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必 须改变目前对基础研究的评价体系: 应该团队评估与个人贡献相结合,同 时坚持分类推进,对不同类型科研、 不同分工要有不同的考核与激励方式; 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制定 12 基础研究要坚持原创性,也要强化需求牵引 广州日报:随着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 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围绕基础研究, 应如何优化相关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 陈广浩:对基础研究,我认为要加大政策支持。基础研究 要坚持原创性,要围绕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要强化需 求牵引,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基础研究要“四链融 合”,促进不同行业和领域创新要素有效对接,形成创新贯通 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同时,要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多 方筹措资金开展有目标的基础研究。此外,坚持以基础研究引 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形成相互促进的支持 体系。 媒体扫描 布局创新链不同单元,应有各自的分工和定位 广州日报: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 度融合。据您观察,目前仍存在哪些壁垒?如何通过“四链融合”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陈广浩:我认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目前科技创新链中存 在许多壁垒,主要是各自为战:分工不明确,定位不准,没有形成完整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产业、人才等基础的提升,开始布局了一批国家实验室,正在重组全国重点 实验室,有远见卓识的地方政府开始建立新型研发机构,都在布局创新链,这些不同的单元,应该有各自 的分工和定位,但恰恰分工不明确,造成简单低端科研工作的重复,形成相互间的竞争关系,造成研究成 果水平不高。 个人认为,创新需要利用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应该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围绕 产业需求,联合攻关解决核心“卡脖子”关键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好金融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四链融 合”,发挥创新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印遇龙:让中国人养好猪,好养猪,吃好肉 来源: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猪肉是‘菜篮子’里最重要的商品。我国的猪肉生产与消费规模,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3月4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在接受湖南日报记 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养猪业面临不少发展瓶颈问题,需要加速科技创新来破解。 现阶段,我国种源创新不足、自给率低,种业科技最新技术受制于人。破解种“芯”问题,大幅提升 国内本土猪保种与育种能力,改变依赖国外原种猪进口现状,迫在眉睫。 “当前,基因编辑技术是创新种源的先进技术,是一把可以对畜禽与作物基因进行修改的‘剪刀’, 但是这把‘剪刀’的底层知识产权不属于我们。”印遇龙说,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种业的竞争力。 目前,湖南已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重离子辐射+突变体高通量筛选技术 (M1TDS技术)”,在水稻育种工作中同样能达到基因编辑的效果。“这是打破技术垄断壁垒的一个重要突 破口,在畜禽育种工作中也可以尝试一下。”印遇龙建议,国家支持在湖南建设生物育种专用重离子加速 器重大装置,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形成政策合力,组建工作专班,为我国打赢种业翻身仗提供关 键条件支撑。 猪病防控也是制约中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破解猪病防控问题,同样需要科技力量支撑。”印 遇龙认为,要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智能化装备科技,为猪群提供一个舒适的健康生长条件;利用基因科技, 优化可编辑基因,为行业提供优质耐病毒种苗;利用生物技术,挖掘多样性饲料原料,优化饲料营养配方, 促进猪群肠道健康。 印遇龙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设立“养殖废弃物减控提质与增效利用研究”国家重大研发专项,组织 全国力量协同攻关,实施“国家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行动计划,推进生猪智慧化集团养殖、 生态化规模养殖和家庭农场健康化养殖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我的心愿就是,通过科技进步,让中国人养好猪,好养猪,吃好肉。”印遇龙说,自己将朝着这个 目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当好科学养猪“领头雁”。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3-03-05第04版: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13 媒体扫描 任海代表:建议提升全国植物园的综合能力建设 文|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我国植物园数量约200家,位居全 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已迁地保护中 国本土60%以上的植物,占全球迁地保 护植物物种的25%,在野生植物迁地保 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园林园艺 展示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就,已发展成为全球植物园 的重要力量。 “植物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 践的重要支撑平台,目前数量已达到 一定规模,但质量尚需进一步提升。” 作为新履职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 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我国 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巴西,约有高 等植物3.7万种,其中15%左右受到生 存威胁,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安全。 去年7月,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 揭牌成立,这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 座国家植物园。至此,我国分别在一 北、一南率先设立并揭牌建设二个国 家植物园,标志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开 启了实质性建设的新征程。 “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将与以 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形成 有机互补,有效保护我国生物多样 性。”任海表示,植物园是野生植物 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园林园艺展示、 科学传播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机构, 是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和国家软实力 的象征。 任海认为,我国植物园目前还存 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复杂、 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14 任海 受访者 供图 他说,已有植物园的发展水平不齐,位于一线城市、沿海 地区的植物园得益于资金和人才优势,发展良好,各具特色; 而经济薄弱、地处偏远的植物园,在资金和人才上难以获得有 力支持,造成发展困难。此外,植物园整体布局存在空缺,现 有植物园主要分布于22个省、3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和港、澳、 台地区,而我国西部植物园则数量稀少,特别是青藏高原植物 园很少,对西部的生态保护十分不利。 与此同时,我国植物园隶属于中科院、教育、建设、林业、 农业、医学、科技等多个部门,各自定位和发展目标不一,在 植物园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园艺展示和公众教 育的作用和重点有所不同,难以用同一个标准衡量评估,管理 体制机制太过多元化。公众们也容易把植物园等同于一般公园, 难以得到政府、社会的有效支持,故发展社会基础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任海建议以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为契机, 推动全国植物园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首先,建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主管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 业务指导,加快国家植物园的体系的构建,形成多层次带动效 应,真正发挥各级植物园的整体效能,提升我国的植物保护的 总体水平,促进全国家植物园整体水平提升。 其次,建议不同隶属关系的植物园根据其主体业务的不同, 提出重点保护植物类群,并制定行业标准,形成各有侧重、凸 显特色的我国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体系,促进我国植物 保护事业的发展。 第三,建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专项大力支持国家 植物园体系建设,包括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建设等方面 给予指导和支持,在对植物园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国家层 面专项支持的同时,也通过相应政策的制定,发动社会力量多 方支持、全面共建国家植物园体系,从而带动全国植物园发展。 媒体扫描 王新明委员:以科研成果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言 文|南方日报卞德龙 程子宜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3月4日 开幕,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同时 也是新一届全国政协新设的“环境资 源界”一员,九三学社广东省副主委、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 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新 明对大会充满期待:“希望能结合自 身多年科研与调研的经验,为生态文 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建言献策。” 王新明从事大气挥发性有机物 (VOCs)研究长达20余年,曾任十二 届省政协委员。履职期间,他就广东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发 声。他表示,在全国政协这一更高平 台上,他将打开视野,关注国内外科 研进展和实践经验,争取让建议更实、 履职更到位。 用研究成果给空气污染治理提供 政策启示 王新明是国内较早开展大气挥发 性有机物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早在 2000年前后便组建团队,开展PM2.5和 臭氧的污染来源解析、成因分析等研 究。2007年,他带领团队研发建立了 可以模拟雾霾和臭氧污染形成机制的 烟雾箱,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新一代 室内烟雾箱系统。 王新明介绍,PM2.5和臭氧都属于 二次污染物,即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 染物在各种因素互相作用下形成的新 污染物。在污染治理过程中,确定二 次污染物的形成机制至关重要。“例 如,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如何 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形成新的污染? 15 媒体扫描 通过烟雾箱模拟,我们便能摸清相关 年来,我国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今正逐步迈入‘深 机制。”他说。 水区’。”他说,当前影响我国空气质量最大的难题是臭氧污 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为王新明建 染,除排放外,台风和持续高温等不利天气都会加重臭氧污染。 言献策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论是作为 因此,他建议将空气质量考核的年度指标调整为连续几年的滑 广东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还 动平均值,以尽量降低自然因素影响,观察空气质量常年的变 是在中国科学院,他都将焦点对准空 化趋势,“这也更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采用长效措施,建立长 气污染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务 期机制,推进常态化治污。” 实的意见建议。 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此外,基于对多种绿化植物排放情况的调查研究,王新明 还提出,在推进城市绿化的过程中避免盲目引进速生树种。 而燃油质量对汽车尾气的成分构成有 “例如桉树尽管生长速度快,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量大, 关键影响。为此,王新明和团队在全 对空气质量有不良影响,并且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 国八座城市开展燃油情况调查,进而 他建议多选用乡土树种,在凸显本地特色的同时,对环境也更 从燃油升级技术的研发、柴油车排放 友好。 的控制等角度形成政策建议,被相关 部门采纳。 用研究成果给空气污染治理提供 开启新的履职道路,王新明信心满满。他说,他将与同界 别委员加强交流,提高知识广度,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环境资 源最新科研进展,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 政策启示和科学支撑,是王新明和团 记者手记 队持续努力的方向。同时,担任省政 “要到会,更要把履职做到位” 协委员期间,他也对广东环保产业的 王新明的办公室像一座小型图书馆,他不是泡在实验室做 发展保持关注。 实验,就是扎在书堆里做研究,忙碌是他工作的常态。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经济 扎实、务实,是王新明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他以扎实的 体量大,市场经济发达,大力发展环 态度对待科研:为摸清二次污染物形成机制,他带领团队突破 保产业,不仅能有效支撑污染防治攻 “无人区”,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烟雾模拟箱;为了搞清 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还能为经济发 楚植物排放情况,他和团队对广东常见树种进行逐一检测、研 展提供新的绿色增长点。”王新明说。 究。 建言建立环境保护长效考评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这一身份对我提 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到,作为政协委员,不仅要“到会”, 更要把履职工作做到位。而他对“到位”的理解,就是从“小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要努力打开视 切口”出发,聚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具备可行性的建议。 野,从全国的角度想问题、提建议。” 用这位新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话来说:“没有好的研究,就 王新明说。 环境资源界是新一届全国政协新 只能人云亦云,提案便不深刻。我会努力把科研本职工作做好, 把提案打磨好,对得起这个身份和所在的界别。” 设立的界别,在王新明看来,这体现 【原标题】 了全国政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视。今年参会,他将继续重点关注空 气质量相关话题。 王新明的提案之一,是建议建立 更加科学的环境保护考评机制。“近 16 副主任王新明委员:以科研成果支撑 为生态文明建言 【记者】卞德龙 【海报】程子宜 张梦圆 魏伯航 编辑 邓素凡 科研进展 南海海洋所在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研究取得新进展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海洋牧场是全球海洋渔业发展转 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受到中央和沿海 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南 海海洋研究所丁德文院士团队针对我 国现代海洋牧场发展中存在的生态学 问题,持续开展了海洋牧场生态系统 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 “Construc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marine ranching 图1 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结构 ecological security: Experience from China’s coastal areas” “Trophic structure of fishes and macroinvertebrates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in artificial reef ecosystems of Pearl River Estuary” “现代海洋 牧场建设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思考” 为题目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cological Indicators、《中国科学 院院刊》等国内外知名期刊。 研究团队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海洋 为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探讨生态系统理论体系。 研究团队采用综合指标评估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了海洋牧场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2010-2035 年中国沿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探讨未来不 同发展模式下中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 东省、山东省和江苏省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性较高,资 源成为影响中国63.6%区域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主要 制约因素。在生态优先发展情景下,到2035年中国沿海海洋牧 场生态安全将发展到最高水平,但仍有27%的研究区域(江苏、 福建和海南省)存在生态安全高度预警。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牧 场建设规划、管理维护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实现开发与保护 的平衡。 牧场概念演进过程及其实践发展历程 的基础上,剖析了现代海洋牧场建设 存在生态学理论缺失、生态工程技术 缺少、生态管理缺位等问题,并以问 题为导向提出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 理论,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 构造及其生境营造原理方法,及包括 方案规划设计、生态工程与智能工程 建设、生态适应性管理模式在内的海 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构筑基本范式, 图2 2011-2018年中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17 科研进展 研究团队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珠 江口万山、庙湾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鱼类 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物网结构,结果表明万山 海洋牧场以底栖生物/游泳生物食性鱼类为主, 浮游生产是万山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 驱动能量(鱼类:80%,大型无脊椎动物:52%), 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营养多样性和较低 的营养冗余;而庙湾海洋牧场以底栖生物食性鱼 类为主,底栖生产是庙湾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 网的主要驱动能量(鱼类:91%,大型无脊椎动 物:78%)。大型无脊椎动物功能群以碎屑食性 和肉食性类群丰度最高,是底栖食物网中的顶级 捕食者。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珠江口海洋牧 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状况,可为珠江口海洋牧 场人工鱼礁建设和渔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图4 广东省海洋牧场选址生态 适宜性评价结果 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焦梦雨、助理研究员周 卫国、丁德文院士、索安宁研究员分别是论文的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南方海洋科 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引进重大项 目广东省海洋牧场规划、建设与管理工程技术研 究项目(GML2019ZD0402)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84099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 cle/pii/S1470160X22002941?via%3Dihub http://www.bulletin.cas.cn/zgkxyyk/ch/read 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220 916&journal_id=zgkxyyk 图3 珠江口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鱼类生产 贡献和功能群生态位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 s00343-022-1423-8 另外,研究团队完成的广东省管辖海域40个 区域的海洋牧场选址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广东省 海洋牧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了技术依据。 研究团队研制的海洋牧场大型底栖生物原位调查 设备、海洋牧场增殖放流鱼苗索饵游泳训练装置 等装备,为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实 用技术装备。 18 科研进展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调查” 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广州召开 文|华南植物园 scbg 3月11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牵头承担的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 专项“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调查” 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通过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广州召开。科技 部基础研究司综合处处长李哲、国家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调研与协调处 处长王祎、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 副局长柳晓军等出席会议。项目专家 组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院士、 论证会现场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雷富民研究员和杨 星科研究员、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郭 良栋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杨定教授、 广州大学吴毅教授、中科院华南植物 园葛学军研究员7位专家组成并参加会 议。项目承担单位中科院华南植物园 专家组对项目的组织实施给与充分肯定,并针对项目和课题实 施过程中的标准规范制定、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数据汇交方案 等工作提出了重要和建设性的建议,强调项目要以解决国家需 求及其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导向,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 展提供决策依据。 副主任叶清、科技外事处处长王俊, 及项目和课题负责人、科研骨干和研 究生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 俊处长主持。 叶清代表华南植物园向参加会议 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 谢,并表示华南植物园将全力支持项 目的开展,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李哲 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 就强化问题导向,加强资源统筹,规 会议合影 范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该项目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牵头,联合了广东省科学院动 王祎就项目过程管理规范、实施方案 物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中科 编制等做出具体指示;柳晓军对项目 院动物研究所、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温 实施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 州大学、中山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专家组组长洪德元院士主持实施 11家单位共同承担,下设5个课题。项目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 方案汇报与评议工作。项目负责人葛 生物多样性资源展开研究,在梳理大湾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料 学军研究员及各课题负责人详细汇报 的基础上,对其生物多样性的生存保护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 了项目及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项目 评估城市化进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 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9 科研进展 广州能源研究所在地热储能方面取得新进展 文|广州能源研究所 张媛媛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 规划》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 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消纳风光等可 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系统稳定输出。 地热储能具有高能量储存容量和高储 能效率的优势,能大规模消纳非稳定 可再生能源并有效解决季节性供需不 匹配问题,可作为长时储能和系统调 峰的首选。地热储能主要分为岩土储 能和含水层储能,岩土储能不受水文 地质条件限制,含水层储能则存储温 度更高、规模更大,均是国内外储能 技术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的岩土 图1岩土储能原理及20年供暖 图2含水层储能系统 储能和含水层储能系统都避免不了热 期出口水温和供热量预测 原理及示范现场 损失或热突破导致的储能效率低的问 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针对地热岩土储能效率衰减问题, 墨鼎泰丰中深层同轴套管换热系统连续四年的供暖运行数 据,分析并验证了该热衰减现象(如图1所示)的同时,提出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地热能研 了在非供暖季主动消纳太阳能的地热岩土储能技术,可以有效 究室龚宇烈团队依托青岛即墨鼎泰丰 缓解井筒由于长时取热造成的供热系统效率衰减问题。研究结 中深层地热供暖站,开展了基于消纳 果表明:非供暖季每年连续向岩土储热后,系统供热效率衰减 太阳能的中深层同轴套管岩土储能技 趋势明显变缓并趋于稳定。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能源领域 术的研究。针对地热含水层长时储能 学术期刊Energy。 技术瓶颈,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 在含水层储能方面,科研团队基于复杂地质与水力条件下 球物理研究所庞忠和团队,研发了基 储能式地热供暖系统的关键物理/化学过程机理分析,明确了 于消纳风光等不稳定间歇性能源的中 影响储能式地热供暖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基于“源网荷 深层地热含水层储/供能系统关键技术, 储”协同优化的新一代电热耦合技术,实现了将不稳定的风电 并依托雄安新区容城领秀城地热供暖 高效转换为稳定的地热输出的关键技术突破。研究团队联合中 站进行了现场试验验证。 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容城领秀城地热站完 在岩土储能方面,国内外研究结 成含水层储/供能系统现场试验。该系统利用中深层地热含水 果表明:中深层同轴套管换热系统的 层长时储能实现了100%可再生能源建筑供暖,为高效就地消纳 传热和流动性能直接影响取热系统的 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提供了重要技术途径。 供热效率,随着供暖周期增加存在热 衰减的风险。研究团队跟踪了青岛即 20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中国科学 院STS计划项目的支持。 科研进展 广州地化所:“石头会产氧”—地球初始氧的矿物起源 来源: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氧气(O2)是人类与动物呼吸的 必需物质,但在早期地球大气中几乎 没有氧气,直至第一次大氧化事件 (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24.5–23.3亿年前)之后,大气中才 开始有氧气的积累,此后出现了真核 生物等复杂生命。因此,地球初始氧 的起源是解译地球宜居性演化与生命 进化的关键。 在过去的40多年时间里,大气光 化学反应一直被认为是早期地球初始 图1. 硅酸盐矿物-水界面反应生成H2O2的两种机制 氧的主要来源,其核心是H2O解离形成 过氧化氢H2O2(H2O2分解可形成O2)。 但近年的研究发现,大气光化学反应 产生的H2O2通量极低,不足以支持产 氧光合作用进化等重要过程。2021年, 界面上发生快速交换(图1)。在机械外力作用下,硅酸盐矿 物-水界面可以不断释放活性氧,而且这种作用广泛存在于风 化剥蚀、河流冲刷、构造运动等地质过程中,构成了早期地球 非生物氧化剂的重要来源。 这一重要发现颠覆了“地球初始氧来源于H2O分解”的传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宏 平研究员团队发现,在机械外力作用 下,矿物-水界面反应可产生H2O2 和·OH等活性氧(ROS),并提出由此 产生的非生物氧化剂触发了蓝细菌祖 先产氧光合作用进化。但值得注意的 是,现有的研究认为地球行星环境中 的非生物氧化剂主要起源于H2O的解离, 真的是这样吗?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 研究所何宏平研究员团队围绕“地球 初始氧的起源”这一关键问题,在模 拟早期地球大气环境(PO2<10-6 atm) 下,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解剖了石英 -水界面反应过程并发现,H2O2和O2 中的氧主要源自矿物表面基团(过氧 自由基),只有少量的·OH源自H2O的 解离,氧原子在矿物-水-大气三相 统认识,揭示了矿物表面提供早期地球的初始氧。该成果及团 队的近期相关工作(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2023)系统阐述了矿 物-水界面反应的产氧机制及其在地球宜居性演化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揭示了这种非生物氧化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 生物圈协同演化的一种内在动力(图2)。该系列工作促进了 人们对早期地球表面环境的认识从“均一的还原状态”向“局 部存在氧化环境”转变,并为生命起源理论和地外生命探测提 供了重要启示。矿物机械化学氧化剂导致的无机“氧绿洲”很 有可能也存在于火星等其他类地行星上,产生适宜生命起源和 演化的化学梯度条件,对于探索火星生命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这一重要发现颠覆了“地球初始氧来源于H2O分解”的传 统认识,揭示了矿物表面提供早期地球的初始氧。该成果及团 队的近期相关工作(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2023)系统阐述了矿 物-水界面反应的产氧机制及其在地球宜居性演化过程中的 21 科研进展 重要作用,揭示了这种非生物氧化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协同演化的一种内在动力 (图2)。该系列工作促进了人们对早期地球表面环境的认识从“均一的还原状态”向“局部存 在氧化环境”转变,并为生命起源理论和地外生命探测提供了重要启示。矿物机械化学氧化剂导 致的无机“氧绿洲”很有可能也存在于火星等其他类地行星上,产生适宜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化学 梯度条件,对于探索火星生命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2. 早期地球矿物起源的ROS产生过程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No. 41825003)和国家自然基金(No. 41921003, 41888101,42202037,42102028,42073013)的联合资助。研究成果于3月20日发表于《美国国 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论文信息:Hongping He(何宏平)*,Xiao Wu(吴逍),Jianxi Zhu(朱建喜),Mang Lin(林莽),Ying Lv(吕瑛),Haiyang Xian(鲜海洋),Yiping Yang(杨宜坪),Xiaoju Lin(林枭举),Shan Li(李珊),Yiliang Li(李一良),H. Henry Teng(滕辉),Mark H. Thiemens*, 2023. A mineral based origin of Earth's initial hydrogen peroxide and molecular oxyg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OI: 10.1073/pnas.2221984120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21984120 22 科研进展 广州健康院发现IGHV1-69人群共享抗体是奥密克戎L452R 突变的重要驱动力 文|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颜奇鸿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 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健康院)与广州 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国家实 验室等单位合作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发表题为Shared IGHV169-encoded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contribute to the emergence of L452R substitution in SARS-CoV-2 variants的研究论文。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 起的COVID-19大流行仍然在全球范围 内肆虐。随着群体免疫的逐步建立, 新冠病毒持续突变以逃逸群体免疫压 力。自新冠病毒出现以后,衍生出了 Alpha,Beta,Delta,Omicron等突变 株,先后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新冠表 面刺突蛋白(Spike)尤其是受体结合 域(RBD)能够与细胞受体ACE2结合并 介导病毒进入,同时也是诱导产生中 和抗体最主要的抗原。突变株的突变 图1. IGHV1-69编码的靶向L452的抗体的人群分布 位点也主要集中在RBD区域,尤其是像 现新冠感染和疫苗接种人群中广泛存在一类由IGHV1-69编码的 K417,L452,E484,N501等位点的突 中和抗体,被命名为类R1-32抗体谱系(相关报道见 变反复出现在不同的突变株中。此前 http://www.gibh.cas.cn/xwdt/kydt/202211/t20221112_6547 大量研究表明这些位点的突变一方面 852.html)。类R1-32抗体靶向病毒蛋白受体结合域(RBD)半 能够提升RBD与ACE2的结合能力从而增 隐藏表位,通过打开刺突蛋白并将其瓦解的方式阻止病毒进入 强病毒的感染和传播,另一方面能够 细胞。L452R单点突变能够显著降低类R1-32抗体的亲和力和中 逃逸免疫压力。新流行株的出现通常 和活性,提示L452R具备逃逸群体抗体的能力。因此,研究人 需要能够逃逸群体免疫才能够大范围 员推测人群中广泛存在的IGHV1-69抗体是L452R突变形成的关 流行。因此,探究新冠病毒突变事件 键驱动力。为了证实这一猜想,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能够获 的发生与群体免疫之间的内在关系有 取到的221株解析了结构的新冠人源单克隆抗体,发现其中超 助于我们理解新冠病毒的突变规律。 过三分之一与L452位点存在相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能 前期广州健康院陈凌、熊晓犁、何俊、 够与L452发生相互作用的单克隆中和抗体主要是由IGHV1-69, 陈新文等团队合作从新冠康复者中分 IGHV1-2,IGHV3-30和IGHV3-11基因编码。然而,抗体组库分 离单克隆抗体并利用抗体组库分析发 析发现只有IGHV1-69编码的L452靶向抗体广泛存在于新冠感染 人群中(图1)。 23 科研进展 为了探究为什么IGHV1-69编码的L452靶向抗 体会被广泛诱导,通过比较IGHV1-69与非IGHV169抗体与RBD的结合模式,发现IGHV1-69抗体都 是利用HCDR2区域的胚系疏水氨基酸就能够与 L452,F490,L492构成的疏水区相互作用。然而, 其它非IGHV1-69抗体则需要利用体细胞突变或 VDJ重排后HCDR3中携带的疏水氨基酸与L452发生 相互作用(图2)。通过分析人抗体胚系基因 (germline)的疏水性发现,只有IGHV1-69胚系 基因HCDR2区域包含多个疏水氨基酸。因此, IGHV1-69抗体不需要发生体细胞突变就能够天然 与L452相互作用。通过亲和力实验和真病毒中和 实验证明在452位点由疏水氨基酸L突变成亲水氨 基酸R几乎能够逃逸所有IGHV1-69的抗体结合与 中和。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IGHV1-69抗体在 Omicron BA.1(不携带L452突变)突破感染的病 图2. IGHV1-69、非IGHV1-69抗体与RBD 结合模式的比较 人抗体组库中显著富集,然而在Delta(携带 L452R)突破感染病人的抗体组库中没有观察到 广州健康院陈凌研究员、熊晓犁研究员和广 这一现象。通过分析Omicron BA.1突破感染病人 州医科大学赵金存教授为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的抗体组库中富集的IGHV1-69抗体序列后发现, 广州健康院博士研究生颜奇鸿和黄晓涵、硕士研 这些富集的抗体主要是类R1-32谱系。与R1-32类 究生侯瑞田、广州医科大学张艳君博士为本论文 似,这些从BA.1突破感染者体内分离得到的类 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R1-32抗体同样对L452R高度敏感。以上结果说明 广州实验室应急攻关项目等资助。 IGHV1-69抗体在Omicron BA.1突破感染者体内的 显著富集进一步增加了对L452位点的选择压力。 该结果也解释了为什么BA.1出现之后很快又出现 了携带L452R,L452Q或L452M的Omicron亚型如 BA.2.12.1,BA.2.13和BA.4/BA.5等。 综上,本研究解析了L452R与IGHV1-69人群 抗体的内在联系,提供证据表明IGHV1-69抗体尤 其是研究团队前期发现的类R1-32抗体谱系是 L452R突变形成的重要驱动力。该探究有助于我 们深入理解中和抗体介导的免疫选择压力,为阐 释变异株的起源和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依据。 24 科研进展 广州分院系统研究所亚热带生态所生长育肥猪常用能量饲 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与预测方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文|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李瑞 饲料资源严重短缺和长期过度依赖进口一直是困扰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瓶颈。我国玉米供需、分配矛 盾突出,饲用玉米量缺口大,为保障饲料粮安全,农业农村部先后发布和制定了“玉米、豆粕减量替代” 实施方案。 近3年,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团队黄瑞林研究员主持的“生长育肥猪常用能 量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与预测方程建立”项目,已先后完成并建立了木薯、大麦、高粱等70种饲料原料 及144种试验日粮的化学成分数据库,并基于饲料原料有效化学养分含量构建了生长育肥猪有效能(DE和ME) 和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SID AA)的预测模型。该项工作的开展,对国内外饲料原料数据库的完善与构 建具有重要意义。预测方程得到的预测值与RNC2012、INRA2004和《中国猪营养需要》(2020)等国内外数 据库报道值的匹配度较好(见表1)。动态预测模型的建立,为快速评估未知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提供了可 行途径,也是生猪精准饲料配方制定的基础。 近日,该项目的部分成果以Determination and prediction of digestible energy, metabolizable energy, and standardized ileal digestibility of amino acids in barley for growing pig为题在线 发表在国际传统动物营养学的TOP期刊AFST上。该论文在线发表后受到了国际关注,国际知名的传统动物营 养学家、净能体系的奠基人——法国Jean Noblet教授来邮表达了交流合作意愿。 表1 预测值与报道值的比较 25 科研进展 深圳先进院搭建机器人辅助胶体纳米晶数字制造平台 来源: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 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材料 所喻学锋、赵海涛团队及其合作者在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合成》(Nature Synthesis)上发表题为“A Robotic Platform for Synthesis of Colloidal Nanocrystals”的文章。 该工作首次将数据挖掘、数据驱动自 动化合成、机器学习、逆向设计集成 构建了机器人辅助胶体纳米晶数字制 造平台,有望将科研人员从传统试错 实验、劳动密集型表征中解放,实现 胶体纳米晶数字化制备。 纳米晶在能源、光学、光化学、 图1. 机器人辅助胶体纳米晶数字制造 自动化平台 巨大应用潜力的钙钛矿纳米晶。 电化学、光电子学以及生物医药等领 为了实现自动化合成,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了数据挖掘, 域的应用潜力巨大。纳米晶物理化学 以提供关键合成参数的初始选择。针对金纳米棒,对1300篇已 性质与其形貌、尺寸息息相关,而传 报道的金纳米棒合成的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并对其关键参 统的试错实验和密集表征需花费大量 数进行分水平排序,从而获取机器人执行参数,并设计正交实 时间和精力,制约了纳米晶的研发。 验及高通量实验验证,获取了金纳米棒形貌调控的重要参数。 为此,研究团队整合数据驱动自 针对双钙钛矿,通过对其他钙钛矿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筛 动化合成、机器人辅助可控合成、面 选出潜在的可供调节双钙钛矿尺寸形貌的48种溶剂和61种表面 向形貌逆向设计等技术,构建了机器 活性剂,结合高通量原位合成和表征,快速实现了溶剂和表面 人辅助胶体纳米晶数字智造平台,以 活性剂的筛选。 此突破当前纳米晶可控合成研究的局 限性。 其中自动化平台由自动化合成模 块、自动化表征模块和协作机器人三 大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包含若干子模 块,具有高通量合成、样品存储、原 位光学、光谱学表征等功能(图1)。 研究团队以两种典型的胶体纳米 晶为研究范例,一种是目前在生物传 感检测领域被广泛研究的金纳米棒, 一种是在新能源和光学探测领域有 26 图2. 可控合成原位表征机器学习模型 与异位表征验证 科研进展 图3. 实验数据库、机器学习模型与纳米晶逆向合成 进一步,通过设计单因素、双因素以及三因素实验,进行高通量合成、原位光学表征(RGB值获取)、 原位光谱学表征以及异位表征(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获得大样本数据和小样本数据,结合机器学习, 获得了合成关键参数(结构导向剂)与吸收光谱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及吸收光谱和纳米晶尺寸的关系(图2)。 通过积累数据样本,模型得到进一步完善。此外,根据两种材料大样本颜色信息(RGB),还可构建颜色信 息与纳米晶尺寸之间的关系模型,这个模型可作为快速鉴定纳米晶尺寸的另一个指标。得益于这些模型的 构建,输入目标产物尺寸信息即可反馈合成关键参数(结构导向剂),从而实现纳米晶高效逆向设计及合 成(图3)。因此,这项工作在数据驱动机器人合成纳米晶领域前景辽阔。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界面研究中心喻学锋、赵海涛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江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殷宗友等共同完成。深圳先进院是第一通讯单位。赵海涛副研究员、江俊教授、 殷宗友副教授、喻学锋研究员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赵海涛、陈薇,黄浩,澳大利亚国立 大学孙哲浩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得到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深港澳科技计划和 腾讯犀牛鸟科研基金项目等的支持。 27 科研进展 利用蚀变洋壳绿帘石脉约束海底热液循环过程 文|深海所 田丽艳 海底热液循环可以改变海水和洋 壳的化学组成,也会影响洋壳的增生 和冷却过程,对于理解岩石圈-水圈的 物质和能量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 中-高温热液活动的产物,绿帘石对于 沉积热力学环境变化尤为敏感,是探 究岩石圈热液循环系统的极佳示踪对 象。由于受到温度、水-岩比值等条件 约束,洋壳中热液绿帘石脉通常会出 现在较深位置(例如在ODP504B钻孔中, 绿帘石脉出现在沉积物/基岩界面以下 900米),取样难度极大,目前关于热 液绿帘石的认知大多来自于陆上蛇绿 岩,缺少原位大洋玄武岩中绿帘石的 详细研究,极大限制了对海底热液循 环系统的认知。 中科院深海所田丽艳研究员(通 图1 IODP 368航次U1502站位位置图 三种类型:(1)改性海水(具有负Ce异常,87Sr/86Sr= 讯作者)、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 ~0.708);(2)高温热液(具有正Eu异常, 87Sr/86Sr = 所丁巍伟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及 ~0.706);(3)岩浆流体(具有负Eu异常, 87Sr/86Sr = 团队利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0.704),且以高温热液流体为主。 368航次在南海初始洋壳区钻探的 U1502B钻孔(图1)蚀变玄武岩,首次 开展了绿帘石脉的矿物学和原位地球 化学研究,约束了南海海底扩张初期 海底热液循环系统的蚀变流体类型和 化学组成、绿帘石生长环境特征等信 息。 本研究发现U1502B钻孔蚀变玄武 岩中出现的绿帘石脉破碎严重,具有 图2 U1502B钻孔热液系统中三种循环流体的 再胶结现象和环带结构,表明在绿帘 地球化学特征 石脉形成时,钻孔附近区域构造运动 活跃。根据绿帘石的稀土元素和原位 Sr同位素组成特征(图2),可以推测 U1502B钻孔热液系统的循环流体包括 28 此外,单个绿帘石颗粒的元素含量和87Sr/86Sr比值变化 (图3)表明在其生长过程中,残余高温热液流体的演化或者 后期岩浆流体的补给造成了不同类型蚀变流体之间的混合,形 成了绿帘石复杂的稀土分布模式。 科研进展 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在国际地学期刊Lithos在 线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 工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陈凌轩,合作者包括来自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澳大利亚科学与工 业研究组织(CSIRO)、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和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41876044,42025601)、海南省重 点研发计划科技合作方向项目(GHYF2022009)、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421RC594)等多个科研项 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Chen, L., L. Tian*, S.-Y. Hu, X. Gong, Y. Dong, J. Gao, W. Ding*, T. Wu, and H. Liu (2023), Seafloor hydrothermal 图3 单个绿帘石颗粒生长过程中的地球 化学特征变化图 circulation at a rifted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sights from basement epidote veins in IODP Hole U1502B, Lithos, 通过绿帘石脉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合 区域地质背景,本研究认为U1502B钻孔基岩绿帘石 脉的形成可能与南海的初始扩张相关。与典型的洋 444-445, 107102,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3.1071 02. 中脊热液系统不同,U1502B钻孔的热液系统以侵入 岩墙作为热源,以海底扩张初期在初始洋壳形成的 正断层作为流体迁移通道;在侵入岩墙的加热下, 高温热液、岩浆流体与改性海水混合上涌在洋壳浅 部的热液释放区形成绿帘石脉(图4)。该项工作 弥补了利用陆地非原位体系绿帘石示踪热液循环系 统的不足;同时也证明了洋壳绿帘石化现象不仅限 于洋中脊热液系统,也可以发生在与海底扩张初期 拉张活动相关的热液活动中,完善了对于海底热液 循环系统的认知。 图4 U1502B钻孔热液系统模式图 29 科学普及 第九届广东青少年科技七巧板创意制作竞赛颁奖典礼在华 南植物园举行 文|华南植物园 scbg 3月11日上午,由省直机关关工委、 省科协关工委主办,省光电技术协会、 全国七巧科技活动广东宣传推广服务 中心承办的“共建美好大湾区”2022 第九届广东青少年科技七巧板创意制 作竞赛颁奖典礼暨优秀作品展示活动 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华南国家植物 园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 席陈勇,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 活动现场 副书记、纪委书记徐海,省关工委副 一是增设大学组专项赛。这在全国是首创。大学组作品将中华 主任、省直机关关工委执行主任梁晖 优秀传统文化七巧板与工业设计、产业实际使用融合,通过科 出席本次活动并致辞。 技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多种设计形式,体现出七巧板文创产品的 此次竞赛活动以“共建美好大湾 价值,进一步提升了七巧板的影响力。二是首次引领吸纳粤港 区”为主题,吸引粤港澳青少年和大 澳学生共同参赛。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广东华侨中学、番 学生们运用七巧板创意制作方式,创 禺区市桥实验小学、番禺区华南碧桂园学校等中小学校组织港 作描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宏伟蓝图的 澳学生创作参赛,不仅让港澳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 作品,加深对共建美好大湾区的认识, 化,也让他们对共建美好大湾区有更深的认识。 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贡献才智。在去 年常态化防控疫情的形势下,竞赛采 取邮寄作品的方式进行。中小学组共 收到各地中小学校参赛作品7816幅, 评出一等奖1076项,二等奖1888项, 三等奖3644项,优秀辅导教师644名, 优秀组织单位60家,活动示范学校7所, 优秀校本教材2本。大学组专项赛共收 徐海致辞 到省内外高校参赛作品135项,评出一 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最 佳创意奖1项,最佳制作奖1项,最具 产业价值奖1项,优秀奖30项,优秀指 导教师7名,优秀组织单位6家,特别 贡献奖5家。据悉,本届赛事共收到参 赛作品近8000幅,参赛人数和作品数 量都创历届新高,还实现两个创新: 出席活动的领导与嘉宾(陈勇 中左;徐海 30 中) 科学普及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在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 活动中获表彰 近日,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组织颁发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及 重大示范活动荣誉证书,表彰在科技活动周中积极参与、热情服务、表现优异的单位,中国科学院广 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此殊荣。 “科技活动周”是2001年经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大规模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每年5月第三周为“科 技活动周”,由科技部会同中宣部、中国科协等1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组委会,每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 实施,旨在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弘扬科学精神。目前已成功举办22届。 2022年科技活动周期间,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积极参与、精心组织,紧紧围绕“走进科技、你我同 行”主题,策划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一、开放地学与资源科普基地科普场馆,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 讲解人造水晶、矿产勘探、古人类遗址、发现陨石坑等科技工作者的生动故事以及大型科学仪器和实 验平台科学原理、主要功能和应用,拓展公众的视野,更多地关注地球,爱护地球;二、开展科普报 告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与一线科学家零距离接触,了解科学研究,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 三、参加广州创新科普嘉年华科普流动展馆展示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欣赏古生物化石、各类矿产资源, 学习和了解有关地球科学的科普知识,亲身感知科学的魅力和神奇;四、展示创新成果、传播科学知 识,活动展示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科普展板、陨石坑、古人类遗址等科研成果科普展板以 及以“双碳”战略行动为主题碳中和科普展板。通过图片展和科普讲座等形式,展示研究所的最新科 研成果,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31 科学普及 亚热带生态所举行“科普启智”进校园活动 文|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何艳清 3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走进长沙县金井镇脱甲小学,中国科 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邓力华、康伟伟、赖佳鑫、余少波、李昕晏、夏梦华6位博士结合该所农业生 态研究方向,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科学精神,体验科学魅力,激发小学生们对科学的热 情与追求。 邓力华博士为六年级的学生带来题为“稻米之旅”的科普课程,通过古诗《悯农》引入水稻的概念, 介绍了水稻的株型、稻谷的形态、水稻的播种方式、萌发过程、成熟过程、田间管理措施和稻米的种类, 使同学们了解稻米的产生过程和来之不易,树立保护粮食的意识。 康伟伟博士为五年级的学生带来题为“植物花粉知多少?”的科普课程,通过展示植物介绍了花粉的 概念和形成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示花粉的受精过程和传粉方式,用视频的方式介绍了常规水稻和杂交水 稻的开花过程和授粉方式,同时让同学们自己观察显微镜下的水稻花粉,更加充分的了解花粉的形态,提 高同学们观察能力。 赖佳鑫、余少波、李昕晏、夏梦华4位博士为1至4年级的学生们带来了题为《岩石矿物的奥秘》, 《探索土壤的秘密》《植物生长的“必需品”》《认识植物》专题科普讲座和互动活动,现场同学们踊跃 提问:岩石硬度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植物生长需要什么?什么土壤适合种植水稻?从小学生们的提问中, 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2022年度品牌文化活动建设项目资金支持,旨在点一束“科学之光”, 把科学理念融入课堂教育、让科学精神植入学生“骨血”,实现高端科普资源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融合,让 科普资源相对匮乏地区中小学生也有被科学之光照亮的机会,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埋下热爱科研的种子。 科普活动现场 32 巾帼风采 南海海洋所仪器中心海洋生物分析平台荣获广东省 “巾帼文明岗”称号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日前, 全国妇联和省妇联公布了一批巾帼先 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名单,广东省直机 关9名个人、18个集体分别获得国家级 和省级荣誉。南海海洋所仪器中心海 洋生物分析平台荣获广东省“巾帼文 明岗”称号。 南海海洋所仪器中心海洋生物分 析平台共有专职技术人员六名,其中 女同志五名,平均年龄40岁,先后共 承担了7项中科院功能开发项目,1项 国家科学基金,1项中科院支撑人才项 目,多人次获得院/市级各类奖项,是 一支技术全面、技能过硬的技术支撑 团队。该平台以支撑所内科研为主, 对外样品测试为辅的原则开展分析测 试服务,每年服务全国二十余家企事 业单位。近五年来支撑了国家、省部 级等各类重点/重大科研课题100余项, 小微企业10余家,测试样品五万余个, 以全面的测试技术,周到的测试服务 受到用户高度评价,为科研及社会经 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创显担当,巾帼绽芳华。南海 海洋所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号召全所 广大女职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 二十大精神上来,胸怀“国之大者”,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进一步增强争 当科技创新排头兵的使命感和立足岗 位创佳绩的荣誉感,以更加饱满的热 情和昂扬的斗志,为实现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 献,书写新时代新征程的巾帼华章。 33 巾帼风采 深圳先进院赖毓霄研究员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近日,全国妇联、中央和国家机 关妇工委分别公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 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 集体,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巾帼 文明岗、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及中 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中央和国 家机关三八红旗集体名单。其中,来 自中科院广州分院系统深圳先进技术 研究院的赖毓霄研究员获全国巾帼建 功标兵称号。 赖毓霄,博士,研究员。中科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转化医学 中心主任,广东省生物医用材料增材 制造工程实验室主任。致公党深圳市 委会经济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深圳 市青科协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科技 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地方领军 器械的多项技术难点,发明专利“3D打印方法”经过前期申报、 人才。 专家审核和现场答辩等多个环节,凭借其技术创新性与显著社 赖毓霄是1990年随父母迁入深圳, 会效益荣获第21届中国专利银奖。 是和特区共同成长的同龄人。从深圳 同时,赖毓霄还积极推动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进行产业转化 中学考入中山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硕 和临床应用,目前,赖毓霄团队研发的“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 士学位之后,继续于复旦大学获得高 修复材料” 并依托于自主孵化的深圳中科精诚医学科技有限 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于 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产品的临床转化。产品通过国 2010年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 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 院。她带领团队深耕于生物医药和新 (2018年第7号),这是深圳市在骨科领域第2个通过NMPA创新 材料新兴产业,聚焦骨植入功能材料 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的产品,也是深圳市第1个获创新医疗器械 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工作。相 特别审批的硬组织骨修复产品。NMPA施行的《创新医疗器械特 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 别审批程序》是国家为针对具有我国发明专利、技术上国内首 工作兢兢业业,勤奋务实,勇于 创、国际领先,并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器械设置特 创新突破,在基础科研和技术转化方 别审批通道,推动其临床转化。目前,该产品已于2021年进入 面取得较好成绩。她带领团队从医学、 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是国际首例进入临床试验的生物活性复 生物学、材料学以及工程学多学科展 合可降解聚合物3D打印骨修复支架产品,在该领域取得重要突 开交叉集成研究,攻克了3D打印骨科 破。为创伤、骨肿瘤、骨坏死等骨科疾病的治疗、康复提供了 34 巾帼风采 重大技术手段。鉴于在骨植入器械方面的创新成果,赖毓霄团队也荣获2020年深圳市技术发明二 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第45届日内瓦发明奖银奖等国际和国内知名奖项。 赖毓霄担任医工所副所长和转化医学中心执行主任以来,依托转化医学中心成立中国科学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华人骨研协会转化医学联合中心,协助筹建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增 材制造专业委员会,承办并组织了多个高层次学术会议,包括2019年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战 略高端论坛、第二届深港转化医学高端论坛等多个学术会议,促进国内外同行交流,极大增强了 先进院及转化团队的领域影响力,社会反响较好。 赖毓霄爱岗敬业,学风严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学生荣获朱李月华奖学金。以爱国 奋斗精神作为核心理念,始终以科研强国为己任,勇担科技创新使命。能够在日常各项工作中起 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作为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35 专家视点 【闳议】樊建平:创新体系建设应发挥有为政府与有 效市场的作用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 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到2035 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在 科技创新领域,未来还要有哪些发力 点?在人才培养方面,又应如何推进? 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在今 后又能如何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对此, 《闳议》节目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深圳 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樊建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党的二十 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您认为, 话,一个是有为的政府,一个是有效的市场,而且这两个能够 未来的科技创新发展还需要在哪些方 再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我们中国举国体制的优势和市场的优势 面加强建设? 结合在一起。下一步应该把这两块都做好,发挥好,中国应该 樊建平: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创新 说在创新的道路上会走得比西方要快。 体系要发挥两个作用,一个就是有为 《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近 政府,一个就是有效市场。我们举国 年来科研成果颇丰,您认为,在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科研 体制特别在政府这一块,目前应该说 机构和科研工作者应如何发挥自身所长,助力塑造发展新动能 有政府资金支持的创新体系正在重塑, 新优势? 包括国家实验室的新的建立,各个省 樊建平:目前国家研究机构,已经慢慢从过去只注重产业 里面的省实验室,还有全国重点实验 链的发展,现在也瞄向新的赛道,产生新的动能,像我们先进 室的重新设置,还有这些企业的研发 院搞的合成生物学、脑科学,这些实际跟世界基本是平的,而 机构,还有地方市里面的研究机构, 且我们也希望把它产业化。 这一块我觉得加大了政府的投资力度, 在发展过程里面,我个人觉得,科研机构自主权要大一点, 这几年变化很快,这个要发挥好有为 因为现在如果没有太多的自主权,那么布局这些新方向,就没 政府的作用。 多少权利,没有自己的资金,等着申请国家项目。所以这个自 第二就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特 主权对研究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觉得内部要建立 别是高科技创新民营企业,如何发挥 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让科研人员公平竞争,可以让人才脱颖 好民营的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比如说 而出。 形成一些创新的高地、热点,像北京、 科教融合非常重要,因为大学像个营盘,学生像流水一样, 上海、深圳这些地方会成为集科学研 他就是年轻的,大学的优势是普通的研究所不可比拟的。但是 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创新高地。 大学在教育的时候又没有像我们那样有那么多的设备,我们还 在市场方面金融也很重要,风险投资 有一些资深的研究人员和项目,所以科教融合我觉得非常重要。 基金,各种类型的也要发展。这样的 人才在大学的优势和我们科研机构在管理、设备、项目上的优 34 势结合在一起。 专家视点 把自主权落实,内部管理公平公正,让年轻人脱颖而出,能够科教融合,我相信我们研究院所能够做 出来世界一流的成果,而且我也相信下一个十年我们会产生诺奖级的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刊》: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樊建平:我们国家有个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但是实际上现在顶级的科学家很少。世界很多大学、很 多实验室不断地产出世界一流的成果,不断产出诺奖级的成果,就是因为从全世界把最优秀的年轻人牢牢 吸引到自己身边,还有就是有大师在指挥。所以这两个要素,一个是大师,一个是优秀的年轻人,在科学 研究的过程里面不断地磨炼,不断地培养人,这些人又变成了大师。我们国家要培养一流的人才,要请一 些国际一流的大师。因为站在世界科学的顶点上,才能够看清楚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发展。 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要看清楚世界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态势。离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中国来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沿海的城市里面应该放开,建立更多的新的大学跟科研机构,从全世界招揽人才, 我们的优秀年轻人留在国内,自己培养出来世界一流的人才,我觉得这样一个体系就可持续了。 《中国科学院院刊》:深圳一直处于改革开放前沿,您认为未来还应在哪些领域加强国际间的科技交 流合作? 樊建平:深圳应该说是很活跃,政府也是一个小政府,这样的话,管制就比较少。还有就是鼓励竞争 的。工资、用人、开人这些权力单元还是比内地要强得多,所以我觉得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一步开 放。 深圳这个地方民间投资也很厉害,新兴的企业孵化,以企业的方式来进行创新,我觉得要进一步鼓励。 这样的话,不仅能创新,而且创新完东西就能产生GDP,这就比较好一点了。我觉得国家应该在深圳搞科技 特区。当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实际上就是放开,今天也一模一样,教育放开,科技也放开,搞个试验田。放 开了以后知识的创造和应用的过程会更有效,效果会更好,对全世界的科学家,全世界的企业家吸引力更 大,而且对全世界的资本也有吸引力。越开放,未来的机会就越多。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排版:百里 图4 U1502B钻孔热液系统模式图 29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 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 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 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 邮 编:510070 电 子 邮 箱 : zwxx@gzb.ac.cn

相关文章